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6-7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12/02 20:19  自考365.COM

第六章

  6.1.社会的基本结构是(ABC)。

  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体系结构

  6.2.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B)。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

  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E.信息社会

  6.3.技术社会形态包括(CDE)。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6.4.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生产资料因素

  6.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BC)。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E.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6.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BD)。

  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

  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的原材料

  E.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实体

  6.7.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B)。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C.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6.9.社会心理是(ABDE)。

  A.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

  B.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C.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D.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E.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6.10.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CDE)。

  A.群体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

  B.群体意识不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

  C.个人意识是意识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意识的共性特征

  D.个人意识受着群体意识的制约

  E.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6.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ACE)。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

  E.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6.12.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CD)。

  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自然科学

  D.语言学

  E.政治学和法学

  6.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AB)。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E.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性

  6.15.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CE)。

  A.社会心理是高层次的,思想体系是低层次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山

  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情绪、习俗等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6.1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他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6.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6.18.社会意识只能(CDE)。

  A.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C.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D.在社会规律的支配下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E.通过人的实践创造出在社会存在中有根基的东西

  6.19.生产关系是一种(AB)。

  A.社会关系

  B.物质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E.文化关系

  6.20.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B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6.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B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6.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CE)。

  A.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B.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

  C.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环节

  D.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E.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6.23.国家的实质是(BC)。

  A.调和阶级矛盾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

  D.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6.24.国家按其类型来说,可包括(AB)。

  A.剥削阶级的国家

  B.无产阶级的国家

  C.君主专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E.君主立宪制国家

  6.2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E)。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E.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6.26.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BCD)。

  A.纯粹的偶然性

  B.客观规律性

  C.必然性

  D.因果制约性

  E.非本质联系

  6.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6.2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CDE)。

  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

  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

  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

  D.多样性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

  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第七章

  7.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E)。

  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

  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7.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AB)。

  A.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

  D.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E.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81,000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