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7考研政治马政经重点问题2http://www.sina.com.cn
2007/01/12 15:47 北京领航考研
二、社会总资本运行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社会总资本运行原理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补偿问题,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价值补偿。 (2)转化为货币形式的总产品价值各组成部分,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即物质替换(物质补偿)。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运行正常进行的基础。 (2)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总资本运行正常进行的关键。 4.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都可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再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在生产技术较低的条件下,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也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但总体上是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提出并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土地、矿产和水等资源的扩大消耗潜力已经基本耗尽,有些资源还出现过度消耗和透支现象。总之,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已基本耗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这就是当前我国应当采取的再生产实现方式。 为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方法。第二,必须努力消除内涵发展的技术制约,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体制障碍。要克服按照行政区划组织经济建设的一些弊端,逐步转向按照经济体系的内在层次结构来进行规划、布局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和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社会范围内改进经济发展成果的核算方法;改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等。 5.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以两大部类之间及各自内部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为基础。 6.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 (1)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2)对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用它来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二)运用社会总资本运行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组成,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社会资本无论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相等,实物的供求也必须一致。在这个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必须与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生活资料需求的价值总和相等,实物供求相一致。这些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也要保持平衡。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根据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我国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运行也应当按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进行,应当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组织生产,实施宏观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三)运用社会总资本运行原理,说明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2)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2)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控制并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2.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应对反倾销压力加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主要应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也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避免生产过剩矛盾的加剧。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我们既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