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玉明的诗意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19:35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如何看待新诗

  王玉明不反对新诗,而且自己也写新诗,他总是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新事物。五四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诗,像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作品,他都是很喜欢的。包括一些现代派的诗人,如卞之琳、戴望舒等等,他都抱以欣赏的态度去读他们的诗作。

  但是如果走向极端了,完全抛弃中华诗词的传统, 跟随国外的诗风走,还能让人如此欣悦地接受吗?比如说现在出现的一种流派叫做“汉诗”,完全抛弃了传统诗词的审美观点,只是文字还使用汉字。“为什么要叫汉诗呢?我觉得奇怪。完全抛弃了中华诗词的传统,却还要自称为‘汉诗’,我觉得这是一种讽刺。”王玉明疑道。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学习外国诗,最好的方式是读原文,翻译过来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会大大变味。王玉明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有一些现代派诗人实际上是在模仿外国的翻译诗,其中的问题不言而喻。

  诗要有情,要有美,而当下有一些现代诗背离了这两个原则。有些诗写得让人完全看不懂,不仅一般老百姓看不懂,很有学问的人也看不懂,不得不使人质疑:“写这诗干什么用?”追求美感,是诗的共同目的,这是王玉明所坚持的原则。如若把诗写得没有了“诗味”,比如所谓的“梨花体”,那还叫诗吗?“我不认为那是诗。真的,真的不是诗。”事关原则,王玉明棱角分明,直话直说,不怕得罪谁。他说,这种极端的现象是对传统的背叛、反叛,自己是不赞成的。

  王玉明曾为《天津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求索诗的灵魂》,文中提到:“如果离开了情,抛弃了美,诗是不能感动人和给人予审美乐趣的。”而在面对那些味如嚼蜡的“新”诗时,他只得摇头叹息:“靠‘拙’来‘玩儿深沉’,来掩人耳目,竟然骗过了许多专家评委的慧眼,实在是遗憾得很!”

  那些千篇一律的、没有节奏、没有韵脚的诗作,有什么意思呢?遗憾之际,王玉明开了个玩笑,说网上有种“恶搞”的软件,随便输入你想说的话,不也能自动编出好多的“诗”嘛,真是一种讽刺,一种嘲笑,把“皇冠上的明珠”庸俗化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或许玩笑是最严正的呐喊呢。

  王玉明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格律诗都打下诗坛的做法颇持疑议。他说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开始发现,比如鲁迅的传统诗词,有些是写得非常深刻的,像“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再如毛泽东诗词,那是大家公认的有重大创新创造,有标志性、时代性。

  古典诗词的复兴应该是在“四五”运动以后。1976年4月5日,群众汇集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这一过程中就涌现出许多作品,有的就采用了传统诗词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诗词的发展很快,据说现在传统诗词读者和作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现代诗。

  文学、科学与教育

  《礼记》中说“诗教”使人“温柔敦厚”。谈到诗与教育的关系,王玉明认为不用去刻意寻找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一个人需要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质,诗强调的就是培养人的审美与情趣。人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对于诗歌的爱好,能使其心灵和情操得到美化,这是美育。人有智商,有情商,诗对于培养人的情商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能使人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对生活的热爱。人不能完全被功利所束缚,一个人除了自己的主业而外,还应有业余爱好,有使自己陶醉的东西。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是有情趣的人,就是有诗意的人。

  诗还应培养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要看得那山那水都有无穷的生趣。王玉明喜欢旅游,迷恋山水,写过许多的山水诗,全是这份情趣的表现。

  王玉明在清华上学时,学的是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专业。该专业共出了七位院士,成绩斐然。吴仲华先生在清华任教期间,特别强调物理概念,而不光是重视公式推导。通过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加以工程实践,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这当中不一定全是逻辑思维的推导,而是凭一种直觉,就预估了前景、结果、方向和趋势等。这种直觉是概念、逻辑和实践结合而培养出来的,使人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少走弯路,王玉明的老师倪维斗院士将其总结为“物理直觉”。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人的思维有三种模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王玉明认为“物理直觉”与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是有联系的。他自己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工程实践中,许多技术和实验中的难题,经常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反而在不经意间突然灵机一动,便找到了解决方案。这般体验正如辛弃疾的词中

  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应了王国维先生所谓的“治学的第三种境界”。

  诗的熏陶与“物理直觉”有没有联系呢?王玉明认为,当然是有的。人对于事物保持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保持一份童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科学、技术、工程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去冥思苦想,调动自己的直觉去感受,去体验。诗使人保持对生活的审美,对生活的趣味,看到周遭的世界不是死寂的、冷冰冰的,才能调动起自己的热情去拥抱它、认识它、感受它。科学研究需要理性,也离不开这份热情。

  反过来说,科学的训练对于文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王玉明问我:“诗为什么要反复推敲?”他说有些诗写了以后,反反复复推敲几十遍,那完全是需要逻辑思维的。读贾岛的诗,“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哪个更准确?这其中就要讲逻辑,而不仅仅是凭灵感的一时绽放。谈到自己创作上的经历,他更是深有体会。比如,在平仄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既符合格律,又不失表达的准确,就需要费一番脑筋。有一些现代诗完全不讲逻辑,驴唇不对马嘴,怎么读?说到头来还是那个问题:“这是诗吗?”所以,写诗不仅要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也同样需要逻辑思维。

  清华的诗统与荷塘诗社

  讲起清华诗的传统,王玉明可谓如数家珍:以前国学院四大导师中,王国维、陈寅恪,包括梁启超都有诗作;闻一多也有古典诗词,虽然和他的新诗相比不是特别出色;朱自清是讲解古典文学,他的散文中也充满了诗意;华罗庚是数学家,可格律诗也写得非常好的;林徽因、朱湘……他一一道来,乐趣无穷。

  诗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文学体裁,每个诗人都用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去关照世界。他们都向往美,却不拘一格。有的诗人用古音古韵,甚至用不少古字,那是一种风格,王玉明用很通俗的语言,也别具一番唯美的特色。他并且认为,即使是涉及到政治、历史或者重大公共事件的题材,诗也必须是表达个人体验的。

  “四五”运动期间,王玉明到北京出差,情之所至,作诗三首,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又补成八首。例如其中一首:

  天翻地覆未经年,

  民意尔曹岂可奸!

  倒海翻江捉四蟹,

  清蒸把酒奠君前。

  (《悼周总理之五》)

  字里行间都是属于王玉明自己内心的爱恨,但是他的情是可以传递给读者的,让我们这些未曾亲临其时的人也能为之动容。这就是诗的美妙,她是最个性的,又是最无私的。但凡是感人的诗,绝不会去迎合什么、应付什么。

  诗是个人体验之事,组织成立诗社则是公益的需求。2008年4月26日,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宣布成立。成立诗社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清华优良的诗歌传统,将其发扬光大。目前诗社成员都是清华教职工和清华校友,有自己的一份内部刊物《荷塘月色》。王玉明表示,诗社下一步发展,也将吸收对传统诗词感兴趣的清华学子参加,争取创建诗词的“清华派”,为清华诗文化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国诗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采访刚刚才结束,王玉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了。我默默地从他的办公室中退出来,回味着刚才的谈话。两天后,我收到了他发来的信,是一首新作的律诗《秋思》:

  竹影森森莲影残,

  清凉月色满荷园。

  冰轮移过孤枝际,

  觉悟萌生逝水前。

  宇宙零源何物有?

  菩提非树岂尘缘?

  奇葩一瞬存生命,

  小小寰宇运九天。

  从秋后的零落悟到逝水,再从中看到生命,其趣味迥异于一般咏秋辞章的悲凉。似有一缕生意的虬丝贯透萧瑟的冬,系在了来年早春初发的新芽上,其中的生命力是那样的充沛,命意是如此可爱,充满“禅意”和“宇宙意识”。我不禁回想起诗人的和蔼与平易。王玉明曰:“感悟生活的诗意,寻求诗意的生活。”诗如其人,信乎此言不虚。(王立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