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附小:“1+X课程”实施

2014年03月13日15:50  新浪教育 微博   

  课程内容的变革必定带来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

  比如学习地点的变化。课程整合冲破课堂的空间束缚,学生不仅在“本班教室”学习,还要在“其他学习场所”进行“走班”学习。

  “走班”一是指学生离开班级,前往“专业教室”学习;二是指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地点。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发展其个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学、博物馆、电影院、实践教育基地等,走向国内与国外广阔的天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加强学科内外整合的力度,学校每月都会举办至少一次月度活动,通过结合感恩节、复活节、劳动节、儿童节等主题节日,设计相关的读书、文艺汇演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由学生创意、设计、实施。同时,校园里的晨练、校刊、电视台、广播站、网站都由学生自我管理,志愿者服务岗遍及校园,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积极展现自我的平台。

  恰当的课程内容,需要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调整了课时结构,采用弹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自主排课,适应改革的需要。于是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设置“基础课时35 分钟”;

  “大课时60 分钟”;

  “创新与实践课时90 分钟”;

  “小课时10—20分钟”。

  基础课时用于优化整合国家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强调落实基础,也强调课堂“精讲精学”。“大课时”用于学生开展学科间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比如需较长时间进行情境营造、情感酝酿的“语言与人文”板块,较长时间进行实践探究和动手操作的“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等。目前学生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程手册”,其内容突出“母语学习”“体育健康”“创新与实践”三大课程特色。跟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时间安排趋于合理,学生学习充满期待与好奇。

  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小组化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将学生问题转变为课程资源,发挥主体建构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堂评价方式的变革,让主题教学的四个增值点延伸到其他学科:兴趣值(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是否促进生命思维品质及情感发展)。

  在课程整合中,通过优化课堂,增加实践,使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能够快乐、自由、主动地发现自我、发展个性,清华[微博]附小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样态逐渐形成。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原来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创生者,增强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形成了研究、学习的风气。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