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赢在校园》--大学生就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 21:35 新浪考试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就业难,难在哪里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同时,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超过1400万,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当前,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在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23%;在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原因,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对社会接触过少,就业求职信息闭塞,而且很多非毕业生没有就业的超前意识。 二、想找一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能够学以致用,有所锻炼,但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 三、对自己估价太高,不切合实际,经常凭空想象,总希望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 四、一心留在大城市,而大城市人才济济,再加上一些大城市就业出现饱和,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典型案例解析“难处” 案例一:期望值过高 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刚好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案例二: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文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小文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单位都会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案例六:被动等待坐失良机 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地来了,但负责招聘的人却非常抱歉地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 案例七:巧妙回答打开求职之门 在上海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先后向两位考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单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公司,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凡被录用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去锻炼,基层条件比较艰苦,请问你们是否有思想准备?”毕业生A说:“吃苦对我来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早逝,母亲年迈,我很乐意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毕业生B则回答:“到基层去锻炼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会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好好工作,但作为年轻人总希望有发展的机会,不知贵公司安排我们下去的时间多长?还有可能上来吗?”结果前一学生被录用,后一学生被淘汰。 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非常重要。对有些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却令考官反感。这是因为考官并不在乎你回答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考察你对问题本身的态度,进而了解你对职业的态度等等。显然,这一案例中,考生A对下基层态度端正、诚恳,令主考官欣赏;而考生B思想上明显有顾虑,尽管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场合下他的回答显然不合时宜。 案例八: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某毕业生赶到杭州某次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地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两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一周之后便签订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 案例九: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结果这门课没成绩,只好重修,毕业证、学位也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道,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 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案例十:无可奈何,性别歧视 “我想,性别歧视,是所有女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遇到过的问题。”女大学毕业生小洋直言,“在一次招聘会上,我给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投简历,但那家公司的招聘人员直接对我说,我们公司的女员工太多了,你还是省份简历吧!”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确实常常面临性别歧视问题。简历还未投出,即被告之:我们不招女生。有的招聘单位把女大学生应聘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书写得淋漓尽致,也有的婉约得让她们无以言对。性别歧视,是女性大学毕业生必然要面对的。“男女平等”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但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情况却普遍存在。难道女性有办法逃避吗?假如没有,就应该动些脑子,有些职位比较适合女性,如文秘、教师、服装设计等,应该把自己的专业尽量往相关职位上靠。在客观上不能改变的时候,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案例十一:目标散乱 “干什么去?”小许在宿舍楼道里问同学。“复印简历,明天有个招聘会。”“是吗?那我也去复印些简历。”小许是毕业生中“准备不足型”的代表,“有份工作就行了”是他的口头禅。 就业目标定位不准,往往会走不少冤枉路,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但只要认识到了,就可以快速调整过来。正所谓,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要是没有目标,又如何调整方向呢?漫天撒网或许没错,但“准确定位”更为重要。这对于那些“目标散乱”的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案例十二:望子成龙 小凯在家排行老二,考了两次才终于从山沟飞到京城,父母对他一直寄予很高的希望。他每次回去,父母都会把亲朋好友叫到家里热闹热闹,只为让人家看看他家出了个大学生。“上大学是第一步,工作上出人头地更重要。”父母在来信中多次提及此事。 个人条件一般,父母要求很高,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值,他们会心灰意冷。这部分学生的父母以为,孩子能上大学就是精英,应该有一份令人称道的工作。“能去北京、上海就不去省城。”这是这部分学生家长共同的愿望。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心里明知是去碰运气,但失败对他们的打击依然很大。这些学生不想让父母伤心,不想让父母没面子,可现实又在如此捉弄着他们本已脆弱的心灵。大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在选择吗?是家长在选择、舆论在选择。学生不是选择适合他的工作,而是选择大家认为能够给他带来待遇、名声的工作。 案例十三:委曲求全 小任从一个招聘会回来,“真邪性!我们学校怎么就不能有计算机专业?”小任是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遇到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他们常被招聘单位问及:“你们学校有这个专业吗?”一个文科学校为何要设计算机专业,小任不得而知。 学业成绩不错,在找工作时却发现进错了校门,不得不委曲求全,自降身价。这是一些进了知名院校,却身处不知名专业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我们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在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情况下就只能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了,文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外校听课,可以在技术上拔尖;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总之,工作中能力是最主要的,我们改变不了学校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现状。 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都是人们在遇到具体事件后的一种处世哲学和态度。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的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四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含本专业)的就业信息。我国每年普通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毕业生在200万左右,加上成人高校、中专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大潮。中国的就业问题本来就是世界之最,大学本科毕业生和高层次的博士、硕士以及下岗职工的第二次就业汇交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市场。就业形势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严峻,这是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面对这一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能“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仅具有大学学历和毕业文凭,这是毕业生择业的起码条件,而缺乏实践经验,又是在校学生不可回避的弱点。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唯一可比优势,就是要具备并适时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扬其长而避其短,在供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与机遇同时存在的环境下,如何具备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有个认识问题,能说会道、能歌善舞和具备某种操作技能,这固然是特长,但思维敏捷,从容善对,幽默机灵,能吃苦耐劳也是一种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人是社会人,也是现实人,没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收集信息的渠道,就等于是守株待兔;在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缺乏信息和不注重交往,恐怕又是不少学生经受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是思想准备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四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大学毕业,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这是成年人的基本意识。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要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不劳不得”的分配机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择业和就业,本质就是寻求一个劳动岗位和自食其力的机会。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少数择业不慎者曾把初次遭受的挫折说成是“毕业就是失业”,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原本就没有职业,这和社会上的失业是两码事。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克服“我不求人、人求我”的倒置心态。大学生之所以被称之“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当然也包含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我们自己却不能孤芳自赏;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每个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但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天涯处处有芳草”。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不管单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荐要求试用;写信给单位老总自荐;直接发送求职信到某企业网站招聘信箱……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主动“出击”,到用人单位去展示实力,至少得到的机会比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大。 去年,小张从驻马店师专毕业,找工作几次碰壁后,他就南下去了深圳,到当地一家人才市场求职。小张觉得其中一家大广告公司比较适合自己发展,但该单位人员已招满,不需要招人。他当即表示,不管你们招不招人,让我先留下来试试看。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早上他比公司的员工去得都早,表现勤快。有一天公司里的人都很忙,领导需要一篇发言稿,就让他写写看。没想到他写出来的发言稿领导十分满意,领导当即拍板让他留了下来。由于工作得心应手,如今的小张靠自身努力,已经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机会总是被那些勇于表现、争取的人得到。据市人才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如今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勇敢的心态是大学生找工作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 在择业前,为了推荐自己,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文字材料,简历要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言简意赅,页面工整规范。面试中也要大方得体,机灵应对,不卑不亢。 (一)如何制作简历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简历包含以下几项: 教育背景。在学生简历中,教育背景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教育背景中的主要部分又是与应聘职业相关的课程。在写相关课程时,除非该行业的特点要求,否则不要为了拼凑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比如一些不很重要的科目如体育等。也不要只写一些得高分课程不写得低分课程,有一些同学为了体现自己的高得分,因此只挑选一些得高分的课程写上而忽略或故意没有写上一些相关专业但得分较低的课程,实际上没有写上的这部分会影响到招聘人员了解信息的全面性,也许因此会认为你提供的课程与所选择职业相关度不大而淘汰你的简历。 奖学金和获奖情况。不管有多少项奖学金,都一项一行地写。许多学生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而且一些奖学金往往是由一些大公司提供的,奖学金的名称往往是由该公司冠名的,写上该奖学金的名称,对你应聘该公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一些公司或单位在设立奖学金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获奖对象的专业特点一般是和公司需要的专业息息相关的。即使奖学金名称和应聘单位没有什么关系,一般招聘单位很看重学生的获奖学金情况,奖学金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另外,许多同学在学校里曾经获得过级别较高的奖励,包括荣誉的和物质的,这些奖励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也应一并写上,一般来说,这部分可写出五六行甚至更多一些。 社会工作。有一些单位对应聘者的社会工作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应聘制作简历时,不妨把社会工作细节放在其中,这样会填补工作经验少的缺陷。例如,你在做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等社会工作时组织过什么活动、联系过什么事、参与过什么都可以一一罗列,如果只做过一件事,那就应该尽量把它掰开了写,如领导过多少人,完成了什么事,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做的事情比较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招聘单位可能比较感兴趣的细写,其余的一件一行就可以了。 业余经历。雇主通常并不指望学生们在暑期工作期间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是在读书期间有一些工作经历就应该写上。如果实在没有什么业余的工作,就算是在父母或朋友的单位呆过几天也不妨写上,这样也算是显得接触过社会,了解了一些行业,做过了一些工作。填写的原则是真实,不要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往简历上写,否则雇主问起来,张口结舌、应答不上,或前言不搭后语,显得很尴尬,效果反而更糟糕。 在一些毕业生的简历当中,有写上中学情况的例子。有的毕业生中学经历特别辉煌,做过学生会主席、当过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不写上去似乎有遗珠之憾。其实,中学成绩如何好是没有多少参照性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模式很不相同,招聘单位很清楚。当然,如果你的中学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知名学校,你在中学时得过国际奥林匹克比赛大奖或全国性的大奖,那还可以写上一笔,否则写上中学的情况就没有什么意义,招聘单位最看重的还是你当前的情况。 另外,把句子拉长一些。因为学生简历比较单薄,因此简历上的每个句子都可加入一些词,把句子拉长一些,这样使简历看起来显得丰满一些。还有,自然地多换行,加大字号,未必通篇字体都要加大,可以只加大标题或者你认为是重要的部分,这样简历看起来有比较明显的层次感,效果比较好。最后,网络上也有各式各样的简历模板,可以参考使用。 (二)面试策略 1. 大学生面试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不善于打破沉默,面试沉闷冷场 被动等待面试官提问,很容易使自己局促不安、增大心理压力,这时如果自己能主动致意、与之交谈,会给面试官留下善于交际的好印象。 一味与面试官套近乎 在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都比较反感求职者有话没话地搭讪、套近乎。面试之前双方过于随便会影响面试效果,也容易丢失自己的休养风度。 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对于自己的特长与技能当然要作重点介绍,但是要避免自我吹嘘、大肆渲染,要注意举例说明,用事实说话。 撒谎躲闪,不够诚实 面试官有时会出其不意提出一些敏感问题,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薄弱领域单刀直入,如果此时躲躲闪闪甚至临时编织谎言而不是诚实坦率正面回答,立马会给人以不可靠的感觉,对你的人品打上个问号。 主动询问薪酬,过早“自报山门” 有些人在面试自我感觉不错的情况下急于打探职位薪资待遇等情况,过早地报出工资的期望值,一旦要价远远高于企业的开价,人家就不会再考虑吸纳你了。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对于“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个职位”、“为什么会对这家企业发生兴趣”等重要问题的回答,显得思路混乱或含糊不清,甚至哑口无言不知所云。一个没有任何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的大学生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被动“受审”,不善提问 有的大学生在面试全过程中始终如同一个被审讯的囚犯,像挤牙膏似地你问我答、紧张不堪;或者不识时务地打断别人讲话;或者没有足够准备,提问语无伦次。其实一个出色而巧妙的提问,往往赛过自我简历中的无数笔墨,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语无伦次,狼狈退场 不少面试应聘者往往在面试结束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大学生,你不妨礼貌而得体地表示一下你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和兴趣,感谢面试官的接待和对自己的考虑。也就是说,不论成败,一定要给人留下有教养、有风度的自信印象。 2. 面试策略。 注意基本礼仪,一旦和用人单位约好面试时间后,着装得体,提前到达面试地点,进入面试场合后要从容自然。 交谈时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自我介绍时,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不宜使用感叹语气或祈使句。声音过大令人厌烦,声音小则让人难以听清。 手势种类很多,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掌握。如想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或强调很重要的一点,可把食指和大拇指捏在一起,以示强调。 回答问题要把握重点、简洁明了、讲清原委,避免抽象,确认提问内容,切记答非所问。同时要有个人见解、个人特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面试者遇到自己不知、不懂、不会的问题时,回避闪烁、默不作声、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的做法均不足取,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反倒会赢得主试者的信任。 要用多少钱聘请你?你要求的薪酬是否符合他的预算?不要太担心这个问题,只需在面试前决定你希望有的薪酬就可。若面试人员不能给你要求的薪酬,即使你进去了还是会不满意,另找其他雇主吧!不过,也要弹性处理薪酬要求,不要令薪酬与市场完全脱节。 你是否能应付工作?这是老板最关注的事情,你的技能是否比其他求职者好反而是次要的问题。面试人员希望知道你是否能妥善完成工作?你有什么技能?你是否可以很快就能肩负起新工作?你是否需要经常督促才会工作?还是可以在最少的指导下能够完成工作?因此,回答问题时要适时透露给老板在这些方面你的优势。 最后,试着问“倒”你的面试官,但切忌采用“我不大了解你们企业,请你介绍一下”之类的直白提问,这容易让面试官产生一种错觉,即你对企业一无所知,只是在盲目应聘。一种比较可取的方式是应聘人员自己先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企业情况,然后再请面试人员就某一方面给你做出更详尽的介绍,例如可用“从我的了解中,贵公司是……,不知我的认识是否正确,你是否能就某一方面为我做出更详细的说明”这样的提问模式。问“倒”之道在于你对这一企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也开始为融入它做着积极的准备。 总之,我们在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报效祖国的愿望,在大学生的一生中,就业无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动人心的拼搏与较量。一定要审时度势,振作精神,做好充分准备,用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积攒的实力,投入到这场竞技中来,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人生难得几回搏”;择业、就业就是最重要的一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