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个“高考奇才”成长背后的教育现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11:08   中国教育报

一个“高考奇才”成长背后的教育现实(图)
三进两出北大、清华的考生张非 柯进 摄

  本报记者 柯进 文/摄

  由于三进两出北大、清华,四川考生张非(blog)被媒体视作“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和“考霸”;由于两度退学与网瘾之间的一段特殊关系史,以及今年高考再进清华的“神奇”,张非又成了被众多嘴唇不断追逐的“奇才”。

  然而,之于张非,可以带走的,是二进清华深造的难得机遇;带不走的,却是发生在他身后令人深思的教育故事。

  被媒体称作“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的四川

南充考生张非,三次参加高考,先后被北大、清华录取,又因网瘾很快被两度退学。今年2月,张非返川复读两个多月后,以677分的成绩,名列南充市理科第二名,再次考入清华。

  从2003年第一次高考至今,张非用4年时间试图解开一个无法说清的“魔咒”。

  对于这段本不该走的弯路,张非本人内心痛苦;父母也一再绝望;社会在惊叹之余也是众说纷纭……

  众多的传言认为,网络游戏是导致张非走这段弯路的直接推手。之于他三次高考逢考必进名校的“神奇”,媒体也因此将其定格为“考霸”和“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

  4年间,张非“三进两出”的这段特殊经历,充满了遗憾,也充满着疑问。这位逢考必进名校的“高考奇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的成长历程又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现实?

  张非的父亲张道谊说:“张非最近有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接受了‘网络戒毒第一人’陶宏开教授的治疗后,变化不小。”

  7月24日,对张非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把家里一百多平方米的地面反复拖了几遍;因为,这一天,他开始主动上街买菜;因为,就在这一天吃过晚饭后,他主动要求陪父母一起外出散步……

  然而,此前他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小就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样”

  哪怕地上有张纸,他都会捡起来看看上面的字;平时看书,不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他会主动去请教高年级同学;每天放学,当同龄的孩子四处玩闹时,他却躲在家里看书,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张非的成长经历似乎印证了他在个人博客上的这句“自白”。

  张非的父亲张道谊,虽是广安市岳池县大佛乡初中物理教师,但他从未辅导过儿子,也从未给他买过一本教辅书。因为,在这位教师出身的父亲眼里,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辅书,要么知识面太窄,要么就是种类繁多、知识重复。

  虽然早期张道谊一直主张让孩子多看书,但在谈及张非的学习习惯养成时,张道谊却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对于张非这样一个学习主动性很强的孩子,张道谊唯一能想起的“经验”只是:从孩子两岁多开始,每天给他讲10至20分钟的故事。

  “张非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张道谊清楚地记得,在张非三四岁时,若是哪天因事没给他讲故事,他便吵着不睡觉。白天,父母上班后,他便躲在家里翻阅书柜,查找父亲讲过的故事。若是遇到不识的字或不懂的句子,他都一一标记,等父亲下班后再逐一求教。倘若,遇上父亲工作忙,小张非只能耐心等待。

  目不识丁与强烈的阅读欲之间的矛盾,使小张非萌生了上学的愿望。6岁那年,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高兴地上学,小张非便扯着父母的衣角,成天闹着要上学。本来按当地要求,适龄儿童入学一般得经过幼儿园、学前班的过渡。但,张道谊带着儿子张非直接去附近的香山小学报名。起初,得知张非此前并未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香山小学有些犹豫。然而,经过简单测试,一年级老师欣然接收了张非。因为,在测试中,张非识的字,比上过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多。

  上学后,张非的求教对象更多了,除了父亲,他会很主动地去问高年级同学。

  “老师”的多元化,使张非的阅读欲进一步膨胀。每天放学后,他不会像同伴们那样沿途玩,而是很快回家,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童话人物,那些时空久远的历史片段……

  这是一个别样的童年。在父亲眼里,张非的童年装满了古今中外的童话、传奇故事:既有《格林童话》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也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栩栩如生的英雄传奇,还有《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有着七情六欲的诸神故事。

  每天放学,邻居家的孩子大多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玩,而小张非就像一根木桩,三四个小时地“钉”在书桌前。母亲祝明灿担心儿子弄坏眼睛,常常“没收”张非手上的书,“赶”他出去玩。即便被“赶”出了门,但要是在路上看到一张纸,他也会捡起来仔细瞧个遍;若是偶遇地上的蚂蚁搬家或者蚂蚁找食,他也能蹲下来瞧上半天。

  张非最初读书的这种专注,并未引起父母的太多注意。因为,张道谊一直认为小孩爱听故事、看童话,是天性,并无特别之处。其实,真正让张道谊发现儿子的“与众不同”,是偶然发生的两件事。

  雷声是张非从小最害怕的。小时候,每次打雷,张非都会捂着耳朵躲进父母的怀抱,或躲到比较隔音的房间。但在张非上小学时的一天,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出外办事的父母担心孩子害怕,冒雨匆忙往家里赶。但是,赶到家后,张道谊发现儿子并没有像自己担心的那样,而是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书。张道谊便关切地询问儿子:“刚才打雷时,你躲在哪?”“刚才没打雷啊,我一直在看书没听见打雷!”

  儿子的回答让张道谊吃惊,并为儿子的专注暗自高兴。

  虽然小张非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对父亲“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还是百听不厌。有天晚上,张道谊从学校上完晚自习回来,就赶着批阅初二学生的物理试卷。看到父亲回来,张非就缠着张道谊继续讲前一天还未讲完的故事。忙着阅卷的张道谊随手拿起一张试卷,应付着儿子:“你要是能把这张试卷做到60分,我就接着讲故事。”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的样子,小张非从父亲手上拿走了那张空白试卷,回了自己的房间。

  大约一小时后,张非拿着试卷出来了。整张试卷,除了实验题和两道综合题外,张非做完了所有的选择和填空题。张道谊现场批改,张非的试卷除了做错两道填空题,其余的全部正确!

  这让张道谊喜出望外。“从那时起,我觉得张非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样。”张道谊说,此前他从未教过张非初中物理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张非自学的!

  与张道谊的感觉相似,整个小学和初中,张非不论在哪个学校读书,父母虽从不敦促他学习,但他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呵护。回到家里,他也经常和父母交流。

  在张非家,记者看到了张非的许多停留在照片上的历史:高中以前,张非经常作为学生代表在学校发言。可以说,如果将眼前的张非,放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个让家长放心、老师省心的好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备受呵护的好孩子,最后还是未让家长放心。

  问题到底出在哪?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