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人才一“出炉”就滞后 高校遭遇冷热专业迷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15:20   中国新闻网

  在阴晴难测的就业市场和教育部门的指手画脚之间,高校往往迷失

  2007年7月,上海市教委给其所属高校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对一些就业不景气的冷专业,应予撤销,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之前三年上海市就业率较低一些专业,其中包括中医、地质、甚至天文学等38个。

  作为另一调控措施,上海市教委每年还会公布一个紧缺专业的列表,涵盖一些时下紧俏的行业,比如会展、英语、甚至LCD屏幕的生产。高校毕业生如果对口这些紧缺专业,找工作将享受便利,反之则难觅东家。

  上海交大的腾挪之道

  在面对政府对于教育的调控时,上海交大的教务处副处长马磊给本刊讲了两则听上去像笑话的事情。

  2002年,全国各地的桥梁开始接二连三地出事,追根溯源,有人把毛病归在了教育的身上。说是这些年,国家重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力学专业不景气,学生素质差,青黄不接。反映到修路建桥上,就是“二把刀”工程师充斥,工程质量低下。

  在一次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有领导专门把这个观点提了出来,问上海交大的领导,作为国内工程力学人才的基地,他们学校这些年工程力学是怎么搞的。

  上海交大的领导感觉很委屈,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工程师饱和,有个阶段教育部就反复重申不培养这样的人才了。当时理工科教育集体滑坡,社会上舆论纷纷,自此优秀学生不报考,毕业生不吃香,各地高校工程力学专业逐渐改弦更张。如今,时过境迁,这方面人才再度吃香,教育主管部门却把问题归在了学校身上。

  这是当年高校没有学科设置自主权的后遗症——教育部门在宏观上把握人才培养和市场的平衡关系,说白了还是在大面上搞一个萝卜一个坑,统分统配。

  2005年,上海交大有了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力,来自教育部的指导少了许多。这让上海交大的领导们感觉在专业设置上有了很大的空间。

  但有一天,马磊接到了上海市教委的一个电话,一个领导跟他说,上海市规划要大力发展LCD(

液晶屏),希望交大增设一个LCD专业,培养些人才。马磊一时听得愕然,说你去找上海大学吧。

  马磊如今回忆起来都显得比较郁闷,他说,上海市教委让我们培养LCD人才,上海有的是专科类院校,至于让上海交大去搞个这么莫名其妙的专业吗?四年以后学生毕业你们不要了怎么办,那不是很可怕的?我当时说可以给你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方说不行,就要LCD专业的,双方最终谈崩。

  上海交大和上海市教委的关系闹僵了。到了第二年学生分配,问题就出来了。当时,毕业生如果要考虑留在上海,必须得专业符合上海市教委出台的紧缺人才目录。反之,就不给加分,留沪希望渺茫。之前,上海交大整合了很多专业,当年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很少有完全符合那个紧缺人才目录的,致使学生留沪问题批不下来,学生们闹到马磊这里。马磊一气之下,就去找上海市教委。

  对方给他看那个目录表,提出这是上海的政策,必须完全吻合。马磊看完发现,要是按照上海市的标准,交大没几个专业算得上紧缺人才。这让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教务处长很是脸上无光,难道交大培养的学生在上海没市场?

  原来,马磊当时遵循的是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一个紧缺专业目录,而上海市教委遵循的却是1998年教育部学生司下发的一个老目录。两份目录风马牛,自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地方。

  后来,上海市教委领导提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这位领导让马磊自己划分,交大的哪些专业和紧缺目录是对口的。马磊也不谦虚,紧缺目录里所有的专业都被他划入了上海交大的已有学科。对方说,你们这是贪便宜,对其他学校不利。马磊答,让市场去选择好了,看社会更认可哪个学校的学生。

  面对记者,马磊直言,好在上海交大是部属院校,可以有一些腾挪的空间,到了一些地方院校,只有惟上级教育部门马首是瞻了。

 [1] [2] [3]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