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港校,80.5%内地大学生认为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65.9%的人认为“课程应该更实用”
“对不起,我的声音现在有些沙哑。这几天来跟我交流、咨询赴港上学情况的师生真的是太多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谢健雄携调研报告《揭开“港校热”的神秘面纱——关于内地对香港自主招收内地高考生反应过热的调查分析》来参加第十届“挑战杯”竞赛,没想到这份分析“港校热”现象的社科类作品,在此次大赛上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想用亲身经历为想去香港求学的人做点儿什么”
谢健雄和这篇调研报告的另一个作者、他的同学徐景,都是2005年通过高考到香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谢健雄说,自己能赴港求学,也是一次“试试看”的结果,“因为报考香港的大学不影响内地录取,所以我两边都报了。香港的大学录取前还要通过自主招生面试,当时我就想,不管能不能成功,准备面试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评测和锻炼吧。”
自从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后,经常有亲戚朋友询问他报考香港大学的注意事项和条件等细节问题。后来,谢健雄发现,身边那些从内地来香港上大学的同学几乎都有过这样被追问的经历。“很多人一方面对香港的大学趋之若鹜,一方面却对香港的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知之甚少。”这让谢健雄觉得,可以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点儿什么。
在谢健雄身边有不少从内地赴港求学的同学,他们和留在内地上大学的中学同学大都保持着联系。“如果能让他们现身说法,对他们的感受和意见进行总结归纳,我相信可以对内地和香港高校的教育模式进行一个更客观、更有参考价值的对比,也能为选择大学的高考生提供比较全面的分析资料和参考意见。”谢健雄说,自从有了做这份调研报告的想法,他和徐景就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他们首先从网络和报纸上搜集有关“港校热”的信息,然后针对就读内地高校的二年级学生和就读香港高校的一年级学生这两类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出两份对比问卷。
数据收集是整个过程中最费时费力,也是最困难的一环。每年从内地考到香港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又分布在不同的高校,联系起来并不方便。为了尽可能多地采集样本,谢健雄和徐景几乎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通过MSN、E-mail、电话联系同学,再通过他们联系其他在港的同学。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51份,调查样本包含就读内地高校的大二学生82人,就读于香港高校的内地大一学生69人。除了收集调研数据,他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