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学校长解读:新的高考指挥棒落向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1:21   钱江晚报

  新的高考指挥棒落向哪里

  本报第一时间请大中学校长解读

  扭转以分数评判人的局面

  浙江省功勋教师任继长:

  这个高考方案的实质和最大特点,可以用20个字概括,就是:“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这个高考方案,打消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对新课改的疑虑,适应了高校多样化、分层分类选拔的需要。

  方案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一次终结性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高考模式,而代之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相结合,国家考试、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负担,以及由此造成的身心等诸多问题,有助于扭转那种以单纯的分数来评判人、选拔人的应试教育局面。

  学生要提高选考能力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新课改高考方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与新课改的“无缝对接”,有了必考与选考两部分内容,考试评价进一步突显减负功能,试题设计更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意味着传统考试方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将采取怎样的应对方法呢?首先,要更加注重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在学好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与敏锐反应能力就不会很难了;第二,拓宽知识面,提高选考能力。对于任何学科,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抓住其中的扩展知识点;第三,注重应用,提高各科目知识的运用技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大创新

  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校长姜益鸣:

  浙江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考试科目类别及对应的学校;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招收适合自己的学生;高中学校可以继续因材施教,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开展走班修习课程,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打破了以往品德评语一家言的片面评定,这是浙江新高考的一大创新。英语听力、技术考试,每年提供2次省统考机会,不仅减少了考试的偶然性因素,加大了考试的客观性与自主性,而且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的心理负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增加大学选才权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

  浙江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正式引入高考录取,这有助于打破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观。从浙江大学招生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欢迎这种高考改革。学校一直很重视“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优选那些有思想、品质高、个性突出、获知欲望高的优秀学生。而浙江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为我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这个方案,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需要,选择不同批次和类别的大学,对大学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增强了各个高校的选择权。

  学生能更自由地选择未来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林正范:

  这次我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语、数、外三门课程的共同要求,二是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体现了世界各国在最近20余年间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

  新课改高考方案,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研究型能力或技能型能力的测试选择,而且允许在所选择的考试项目中对具体的考题进行自主选择。这样的考试,不仅有利于个性发展各异的学生能自主选择未来发展的机会,而且有利于高校选择适合的学生。

  变一次选拔为过程考核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

  新课改高考方案不排斥统一选拔考试,有利于比较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情况;重视会考水平的学业测试,有利于变一次性选拔为过程考核,从而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系统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从个人成长全过程来考查学生。联系高职实际情况,高职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能力强是其本质要求。新高考将技术作为高职高专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有利于选拔出适合这种培养目标的人才。

  更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是一个积极的探索。首先较好地把握了人才培养规律和人才选拔规律,考试内容、方法和形式更科学合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二,体现了新的高考功能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选拔整齐划一的少数人才,而是高校与学生,通过考试及其它方式,进行双向互动选择。高校可以选择适合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的高校和专业。其三, 能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为高校提供了选择考生的更大空间。

  本版撰稿:本报通讯员 张江琳薛平 本报记者 俞熙娜 兰杨萍

[上一页] [1] [2] [3]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