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招生渐现应试倾向 近6成学生认为负担加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11:37   新闻晨报

  部分示范性高中开设自主招生针对性辅导 57.8%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加重

  晨报记者 王 婧 实习生 谢析伶

  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应促进高中生全面素质发展,但目前却出现自主招生的“应试倾向”,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加重。

  一项关于“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有57.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了,46.7%的教师认为自主招生使得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了。

  而高中学校为了应对高校自主招生,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分别有12.6%、21.3%和25.0%的高三学生反映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辅导。

  ■中学:

  质疑自主招生增加学生负担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导向应该是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然而社会机构出版了相应的辅导书籍,一些学校也增订了应试资料、加强应试技巧的培训。针对目前出现的自主招生“应试倾向”,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直言:“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考学生文化知识纯属‘多此一举’。”他指出,自主招生题目虽然五花八门,但考的还是文化,与高考毫无区别,这显然难以实现人才选拔的需要,而自主招生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鉴别“低分高能”学生进大学的问题。“因为那些优秀学生即使不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也能通过高考被高校录取,但现在自主招生中的文化考试却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刘京海强调,自主招生若是无法与高考在考试内容上区分开来,自主招生的意义将难以凸显。

  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也对高校招生“不关注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能力”表示了质疑,张群表示,该校曾有一名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但由于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活动上,而忽略了文化课成绩,“学生十分优秀,但名校只看他的文化成绩。”张群无奈地说。

  时间跨度过长不利正常教学

  自主招生在时间上也有些“不方便”。据了解,自主招生的时间一般为从上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份左右,前后跨度约4—5个月时间。

  校长和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时间安排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不利于学生对高考的复习准备。而高等学校集中时间进行自主招生,有的学生要同时参加几场测试,疲于应付。调研也显示,参加过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认为参加自主招生“方便”、“一般”、“不方便”的比例分别为19.7%、56.4%、23.9%,学生对方便度评价不高。

  为此,南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提议,“能否让自主招生集中在寒假期间进行?”■高校:

  希望选拔到“原生态学生”

  高校的招办人士也表示,通过“一考定终身”的方式不可能选拔出创新型人才,自主招生应是高校“天然的权利”,因此希望招到“不经过训练的原生态学生”。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陶正苏告诉记者,前几年交大自主招生面试中有过小组讨论的环节,但因为发现有中学在进行训练,为此学校去掉了这个环节。陶正苏说,学校希望在自主选拔过程中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原生态,而不是经过中学老师在应试方面的刻意训练。而学校在自主招生的命题意图上,主旨也是不增加高三学生的负担。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也表示,为避免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盲目性,目前北大已经开始在自主招考过程中按院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明年这一措施还将继续。■呼声:

  高校联合起来自主招生

  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各自为政地评价学生,让学生不堪重负。想要选拔创新拔尖人才,却再次导向应试。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自主招生改革中的种种弊端,专家也提出了各自建议,较多主张集中在通过不同形式建立统一的考试机构。

  如有高校就号召相似类型的院校自发组成招考联盟,联合各校的力量和资源对招考中的测试技术、招考规则等进行联合开发,共同组织联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承担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如教育考试院等部门。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也提出,应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能被各大学认可的社会资源体系,来打破高校“各自为政”的评价方式。而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则提出,应建立一个考试指标选拔体系,通过一个固定机构对结果进行认可,然后再由各学校自主选拔。

  另外一些专家建议,将高校自主招生移至全国统一高考之后,以学生的高考分数及其在高中里的表现作为参加各类高校自主招生的条件,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专业发展需要提出招生条件和测试要求,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适合的高校。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