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中新课程实验历经三年“洗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7日 14:52   海峡导报

  上周六,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系列研讨活动在厦门六中启动。这是厦门市第一次对高中新课程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活动涵盖课程展示与研讨活动、校长论坛、教师论坛等,意在检点得失,探索规律。

  据悉,高中新课程实验始于2003年,福建省在2006年加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高中课程改革。此次高中课改的变化至少有几点: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本不再以单元组合,而是以知识模块组合;知识变“矮”变“胖”了,即要学的东西比过去多了,但是难度降低了。

  如果说,面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三年前大多数老师是慌忙上阵,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经过一轮的“摸爬滚打”,不少老师坦言,面对第二轮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底气足多了。

  经过三年的“洗礼”,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又该反思什么?就此话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调查。

  新课程,新在哪?

  一堂物理课,以小窥大

  上周六,厦门六中的一堂物理校本选修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堂课名为《微波炉的使用常识》,物理老师胡荣盛不仅教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在快下课时,还当场用微波炉做了一道蒜蓉虾,边做菜边总结微波炉的使用技术,并给学生留下了“回家用微波炉烹饪蒜蓉虾”的作业。

  物理课教学生烹饪蒜蓉虾,这在三年前很多教师想都没想过。可2006年厦门市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后,老师们的观念变了,课堂一下子“活”了,从这堂物理课就可见一斑。

  当了20年物理老师的胡荣盛说,课改前,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课改后,老师注意教法,也注意学生的学法,学生参与得更多一点。

  当日,厦门六中高中老师一共开了13节必修模块课和16节校本选修课,提供给全市1000多位与会高中教师观摩研讨,全方位展现了六中教师的实力。而这些校本选修课,都是这所学校老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涉及各个学科,学生有选择权,这是新课程的变化之一。”厦门六中教科室主任李钢介绍,过去,课程国家全部统死;现在,有国家必修课、选修课,还有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每次的电脑选课是最热闹的时候,高一高二开设的校本课程就有60多门,学生就像在吃自助餐一样,可以选个三五道。

  教学内容与方式变了

  新课程到底新在哪?这个问题,作为教科室主任,李钢经常被人问起。

  在李钢看来,课堂变活了,学生有选课的权利,仅是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新课程,首先是教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老师按照课本教书,教材写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现在,老师依据课标、基于学情用教材教,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后整理出教学内容。老师不仅是一门课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有些内容可以补充,有些则可以删去。

  其次,教与学的方式变了。老师可以自己去探究,然后把结果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指导学生怎么学习,但并非所有课堂都要进行讨论或学生自主探究。

  若只从一节课看,学生活动的多少并不能作为新课堂的唯一标准,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教师对此有选择权。其实,按课标授课,已经悄悄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再者,课堂评价有所变化。过去是唯分数论,现在分数也很重要,但不唯分数。比如,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错的,过去老师可能就给予否定;如今老师指出其错误的同时会肯定学生敢于思考、探索的行为,同进对这个学生的公开纠错过程,可使全班其他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新课程,如何“减负增效”?

  课堂有效教学很重要

  三年前,新课程是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面目出现的,然而,不承想新课程的到来,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直呼负担更重了。

  “并行的科目太多,内容又多,课程比课改前多了很多。”厦门一中校长助理、特级教师钟灿富说,课时增加了很多,当时排课都排不出来。一线老师对课标理解把握的“度”也拿不准:教太难了,学生很累;教太简单了,高考考不下去,谁来负责?大家心里都没谱,很多老师就按传统的教法给学生“灌”下去,学生累得哇哇叫。

  不仅学生累,老师也累。新课程实施模块教学,以化学为例,过去教3本书,新课程后教8本书,内容大增。老师必须有模块备课的思维,要自己先吃透课标,把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老师负担。

  不过,经过一轮新高考的“洗礼”,今年继续留在高三的钟灿富感觉比三年前负担轻多了,因为心里有底,知道主次轻重。

  如何给学生减负,在钟灿富看来,有效教学很重要。一是备课有效,这包括个人和集体的有效备课,也就是创造的教学情景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否适合所在年级学生的实际等;二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学生要有时间练;三是有效的练习与作业以及讲评。作业要精选,要分层布置作业,还要注意讲评;四是有效的辅导,用课外的时间帮学生辅导。

  教师专业成长很重要

  新课程总结中,“增效减负”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本周三,一场旨在探讨如何“增效减负”的教师论坛就在集美中学召开。

  如何给学生减负?厦门二中金老师认为,首先应提高教师素质。新课程内容大增,教师应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势必要求教师钻得深,把教材里可用的点、该用的点挖出来。其次,教师要站得高,知道每个单元在整个高中知识链中的地位,这样才可以根据主次轻重,该详的详,该略的略,该砍的砍,起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对此,李钢也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专业成长很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搞学术活动。李钢告诉记者,在厦门六中,每个月至少一次教研组活动,如开设讲座,选题老师自己定。此外,不管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要进行岗位练兵活动。比如数学,让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做题;比如音乐,让老师做五线谱与简谱的转换等。

  李钢还强调老师评课技能的训练,厦门六中老师的听课记录簿,在首页就开门见山地列出“听课笔记十大要点”,让听课过程成为老师教学反思的过程。“评课是教师的一种技能。”李钢说,老师只有懂得评课,懂得辨别什么样的课是好的,才会上出好课。

  观点

  减负增效,关键在措施得力

  一个中学校长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思考

  厦门六中是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样本校。回顾高中新课程实验三年来的实践经验,厦门六中校长庄小荣体会良多:六中高中三年新课程实验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93项,市级奖励188项;2009届高中毕业班共有150位学生上本一线,比去年增加46人,许多学子分别被清华、北大和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各项上线人数均创历史纪录。对于高中新课程实验,庄小荣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思考———

  如何更好地增效减负?

  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高一的多数学生都明显感到学习负担非常繁重,科目众多,课时紧张,学习上留下不少薄弱环节,基础不牢,也影响到高二、高三的学习。

  这几年,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认真执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目前除高三周六有集中导优辅差外,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上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指导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控制作业量,强调习题的针对性,按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布置作业。三是强调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法指导上下工夫。

  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特色之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目前,由于升学的压力,不少学校的研究性学习难免流于形式。如何让研究性学习从形式转换到真正理念上的执行,这是第二轮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要更重视的内容。关于研究性学习,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如何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现有知识储备以及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哪些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更能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如何使研究性学习成为更多学生的自觉行动?

  如何评价学生与老师?

  用发展眼光,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潜能,其意义毋庸置疑。但是,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要评价的因子很多,比如说情感、价值观、态度等等都要评价,可操作性不强。如何提高可操性,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再一个是对发展性评价体系本身也值得研究:哪些方面可以作为发展性评价?最能体现发展性评价的有哪些方面?能不能就最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以简化评价要素,从根本上解决可操性问题。

  此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承担了更为广泛的教育教学工作,显性的就增加了校本选修课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管理工作,隐性的是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要在原有的办法上逐步改善。在课程背景下,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办法;另一方面建议教育、人事主管部门,不断修订完善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长如何更有效地与教师个性化交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除了平时的一般性谈话方式外,可尝试建立学校约谈制度,发挥学校职能部门和其他校级领导的积极作用。比如说,教务处、德育处可侧重对在一阶段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进行分类;教科室可侧重在有进一步培养成名师的中高级教师中,对存在不足或需要学校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师进行分类,再分类约谈,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解决有关问题。而校长,应尽力通过各种谈话方式,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中 课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