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所中学校长向北大推荐的90名优秀学生已通过上周的公示,他们将成为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的首批受益者。由于是实施中学校长推荐制的第一年,在公众的强烈关注下,在被推荐的学生中没有众人期盼的偏才怪才,也没有出现作弊、弄虚作假等腐败现象。但是从媒体和网民在整个过程的争论中,可以发现推荐制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
从来北大无小事,作为中国的顶级学府,北大的一举一动乃至于一项新的举措,对于国内其他高校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而对处于大学教育上游端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之全身。
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也不例外,对于取得了北大推荐资质的来自13个省的39所中学来说,这种权利无疑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将成为他们吸引优秀生源和获取教育资源的招牌。但是被媒体称之为“掐尖”式的推荐制,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不均衡,成为加剧择校等现象的推手。实际上,这39所中学无疑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而具有推荐资质只会让更多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挤破头想进入这些学校。而如果这些中学在自己的招生过程中,像北大一样,利用推荐资质这一优势或者特权,采用类似推荐制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掐尖”,选取最优秀的学生,这样一来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学生只在小范围内流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将无从谈起,对中学教育改革将造成很大的损伤。
改革就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和利益再分配,目前我国大学之间在教学水平和毕业生求职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不同省份之间、城乡之间,中学教育水平的差距可能更大。在目前我国中学教学唯高考之马首是瞻的情况下,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对中学教育的影响,可能比在中学中强推某项改革措施更有效。要实现教育均衡,除了要平衡各中学的教育资源,在大学招生上也应该予以体现。
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一项不完善的制度,还远不能作为样板来推开,对其可能引发的问题也应该及早引起关注,未雨绸缪予以完善,防止其弊端发酵滋长,最终损害改革的推进。从目前舆论争论和分析来看,北大的推荐制应考虑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试想一下,在北大招生中,如能在公开透明的运作程序下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予以照顾,可能也不会引起像今年这样强烈的舆论反弹。同时,如果没有配套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北大的招生改革也很可能无法在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之间达成平衡。因此,如何防止“掐尖”式的推荐制向中学和小学蔓延,防止推荐资质成为稀缺资源和特权,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是教育部门更应该关注的根本问题。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