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2010学年开始,三年制“新高中课程”在香港各校全面铺开。新高中课程打破文理分流、将通识教育列入必修科目、为学生提供选修课及“其他学习经历”等一系列大动作,不仅是对高中教育的重大改革,也必然向上、向下延伸,从整体上对香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打破文理分流 在变化世界中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香港实行源于英国的“三二二三”学制,即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及三年大学本科课程。香港特区政府认为,在这样的学制下,人才培养无法与国际接轨,也不能满足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香港从2005年开始向着国际上应用更为广泛的“三三四”学制转变,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学制改革中,高中阶段变化最大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新高中课程改革一直被看作是决定整个学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改革后的香港高中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
核心科目。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占课时总量的45%至55%。
选修科目。每个学生可选择2至3个选修科目,也可选择职业导向教育的科目,占课时总量的20%至30%。
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体育发展、艺术发展及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如就业见习,占课时总量的15%至35%。
新高中课程与目前香港中学会考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打破传统的文理分流。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陈嘉琦说:“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终身学习,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增加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竞争力。面对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进行学科与跨学科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透过互相切磋,共同建构知识、创造新知。”
陈嘉琦表示:“我们深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都能学习。我们固然需要帮助学生学好中英文、数学,奠定广阔的知识基础,更应该改变对‘学习差异’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包括兴趣、学习动机、志向、智力,配合社会的多元需要培养人文、文化、艺术、体育、创意、设计、科学、科技、工商业、服务、语言等人才。因此,我们提供多元化的学科选择,打破文理分流,改变行业高低和以金钱衡量成就的观念,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
一位家长回忆当年自己读高中的情形时说:“当年,由学校分配我们入读文科班或理科班,成绩较好的同学会自动编入理科班,其余的只能入读文科班了。如果我们不满意,要出示家长信,学校才会重新考虑。可是,在一般情况下结果没有改变。”现在,这位家长庆幸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认为这样更容易使他们投入学习,发挥特长,取得成功。
配合新高中课程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将于2012年首次举行。届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将取代现行的中学会考及高级程度会考,将毕业和升学两次考试合二为一。目前,大学校长会已宣布支持将中学的4个核心科目列为大学的基本必要入学条件。除了4个核心科目外,大部分院校要求加上一至两个选修科目。
通识教育成必修 与语数外并列核心课程
将通识教育提高到与数学、中文、英文并列的高度,是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又一大亮点。通识教育在香港并不是全新科目,据不完全统计,在高中课程改革以前,已有180多所学校开设了通识、综合人文、科学与科技等理念、目标与新高中通识教育一致的课程。但是,赋予通识教育如此高的地位却属首次。
新高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学、科技与环境”等几个学习范畴,每个范畴都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包括: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现代中国的发展,多样化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文化遗产;疾病与公共卫生,信息科技与社会,污染与环境。选修部分包括:人生的逆境,运动与健康,艺术与人生,闲暇与生活;宗教与社会,传媒与社会,全球社会中的华人生活方式,现代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生物科技与伦理,太空探索与社会,运输与科技,能源与资源。在3年学习期间,学生还要至少参与一个专题探究,运用本课程所学的概念、知识与视角,自选专题进行探究。
通识教育力求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关系,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融会贯通,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扩展看事物的视野,探究单一学科所不能涵盖的当代议题。例如,通识教育新课程有一个单元,要求学生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出现与科学及科技的发展有何关系”。这项探究问题假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通过不同学科或学习领域掌握相关知识,包括海洋、雨林、能源与贫富差距、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科技与社会、资源回收及再利用,等等。
新高中通识教育公开考试样本试题的其中一题,则要求学生就一名少女因男友施压而穿舌环的个案,以及就政府是否应该立法管理穿舌环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及作出判断。学生需要应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与异性的关系、立法会的基本功能和个人身体的主要部分等相关知识,才能回答问题。
由于担心孩子准备不足,升入高中后难以应对新课程要求的宽广视野与知识储备,不少家长开始以各种方式帮助子女做好准备。诸如从多角度与孩子讨论时事及生活见闻,为孩子订阅学生版报刊,以身作则关注社区事务,从而培养孩子关心周遭的人和事。鼓励孩子从图书馆借阅各类型读物,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陪同孩子参观博物馆及类似的教育场所,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孩子提问,给予他们充足时间组织问题,重视及细心聆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信心。
选修课和其他学习经历 提供弹性学习选择空间
按照新高中课程方案,学生除了修读4个核心科目外,还要修读2到3个选修科目以及通过其他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选修课程体现了综合与专业兼顾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需求。例如,既有为某一学科继续深造打基础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又有交叉性较强的组合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还有为“志趣广泛,希望涉猎不同领域的学生而设的”综合科学,给学生多次机会、多种选择。选修课程还体现了应用性、职业导向等特点,开设了包括企业、会计与财物概论,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设计与应用科技,视觉艺术,资讯与通讯科技等课程。
选修课程之一的中国历史,是此次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的学科。香港中史教师会会长李伟雄指出,新的中国历史课要求学生熟读所有内容,由隋唐至当代中国都要了解。原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历史不再是香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许多中学自行将之改为“综合人文科”,或与其他人文学科合并纳入通识教育,结果中国历史课程被分割得支离破碎。2008年香港教育评议会发现,香港超过100所学校未开设独立的中国历史课程。“现在,学生再不可以偏读或押题,将会对历史有前所未有的了解,”李伟雄说。
面对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高中选课成为高中教育阶段重要的一环,究竟由谁去选?如何选?学生和学校又可获得什么支持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香港教育局与香港辅导教师协会合作,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开发了一套选课手册——《寻找生命的色彩:新高中科目选择及个人抱负的探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套工具,协助学生在高中选课上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向。以综合科学课为例,手册告诉学生,在本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建立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日后在大学修读各类课程,如工商管理、牙医、法律、风险管理、食品及营养科学、信息工程、运动科学、精算学及环境科学等。还特别提示学生,包括香港大学理学院在内的大学系部,都愿意录取修读综合科学课的学生。此外,学校还可运用香港教育局制作的学生选课程序软件,分析学生的选课意愿,编排组合式时间表。通过灵活的课程组合,提高学生成功修读所选课程的机会。
至于“其他学习经历”,香港教育局在给所有中学校长的通函中明确指出,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经历建议最少课时为135小时,占课时总数的5%,体育发展与艺术发展也各占至少5%的比例。目前,大部分学校均为艺术发展及体育发展提供固定课时,至于德育及公民教育,一般利用班主任课、集会、特别安排的时段及其他课堂以外的项目,以建立正面的价值观。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及社会服务则安排于课后、考试结束后、周末或学校假期进行。
【一线观点】香港高中课改获教师认同
近日,本报记者就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采访了香港中学校长会副会长、乐善堂王仲铭中学校长何世敏博士。
记者:从您的学校及整个香港的情况看,新高中课程改革目前进展如何?是否顺利?
何世敏:目前,全香港的高中,无论公立和私立,都开始在高中一年级使用新课程,相应地也有了新教材。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因为刚刚开始,问题和困难肯定是有,但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记者:为了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做出了哪些改变?
何世敏:学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是学制的变化。过去,香港的高中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面向所有人,而后两年则只面向为升入大学作准备的学生。现在,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3年的高中教育。这意味着,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了12年,过去只有9年。这样一来,教育目标就要相应地调整,升学和就业不再截然分开。同时,师资要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各种教育资源要按新课程的要求来调配。
记者:学校在师资的准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何世敏:师资准备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早在3年前香港教育局就开始组织教师、校长、行政管理者等不同层次的培训,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3年我们叫做“过渡期”。这期间,学校也已经开始了各个科目的新课程研讨、培训,虽然当时并没有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也没有相应的新教材,但是我们按照基本的新课程纲要来进行研讨。
记者:目前,教师、学生,也包括您本人怎样看待这次新高中课程改革?认同多一些,还是阻力多一些?
何世敏:总体来说,大多数教师对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是认同的,就要看今后怎样一步步把纸面上的东西变成现实。我个人认为,再好的理念和改革方案,不能指望一下子全实现,否则就会有问题。争论也有一些。比如,前一段时间争论比较多的,在2012年的时候,将有新旧课程的两届毕业生同时毕业,同时面临升学,这个问题有待解决。另外,香港中学校长会也对各校前4个月实行新学制包括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将在不久以后公布。(记者:高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