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答案无标准 考生须放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11:02   扬子晚报

  昨日上午,省内300名在自主招生笔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聚集东南大学,通过面试争夺150个“特等生”名额。“特等生”入围者无须高考成绩便可一步跨入该校。记者昨日实地探访这场长达9小时的全封闭“PK战”。随着考生走出考场,一道道试题浮出水面。“和学校考试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活!成为考生们的最大感受。

  面试直击

  无主持讨论,有考生从头到尾没开口

  面试分成两个环节,一是无主持讨论,通过随机抽签每7名同学成一组讨论考官出的题目。上午10点,记者进入考场直击了一场讨论全过程。教室内,7名考生坐成半圆形,他们的对面端坐着5名考官。还有1名考官坐在侧面,负责计时和串场。

  记者注意到,考场后方架着一台摄像机,监控着考场内的方方面面。双方坐定后,主考官“抛”出了讨论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然而农药化肥普及给环境造成污染。请就这段材料讨论科学发明的利与弊,讨论时间15分钟。考官提问结束,场内一片寂静。打破沉寂的是考生中唯一的一名女生。“我觉得发明创作必然有个实践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积极改进。”见到女孩抢着发言了,男孩子们涌上一股不服输的劲。一名男生说,“科学发明好比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须与时俱进,发明创作应该给予他进步空间,不能因为有弊就摒弃。”

  他话音刚落,另一名男生抢过说:“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科学发明和教育改革不是一回事。”场内热度随着互动辩论持续升温。讨论过半,终于有考生转开话题总结说:“我认为国家该控制化肥使用”,他表达了自我观点。15分钟里,7名学生表现不一,有“语毕抢答”型,有“总结陈词型”,有“反驳型”,当然也有“沉默寡言”型,记者注意到,15分钟里有一名学生从头到尾没开口,也不敢看考官,坐立难安的模样。

  话太多太少都拿不到高分

  点评人: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

  无主持讨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及知识面。所涉及的话题一般是某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要求小组成员给出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7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横向比较。考试中有的同学思维活跃话比较多,有的学生比较呆板,答不上来。考场上一经比较,孰强孰弱就一目了然了。说得太少,甚至不说话肯定拿不到高分,有的时候说得太多,也会引起考官的反感。

  个人面试,考生与考官“一对五”

  面试第二个环节是考生与考官“1对5”的面谈。面谈题有三类:一是读题回答;二是考官口头讲述材料凭记忆回答;三是考官即兴提问。题目“活”,是考生们最直观的感觉。“《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不少同学碰上这道有点“小儿科”的题目。接受采访的十余名考生中,一半以上选择了“孙悟空”,“上天入地本领大、富有正义感和抗争精神、能力强”等等,同学们的理由五花八门。通州市平潮中学高三(5)班的邢同学则选择了“沙僧”,她说:“虽然他没有孙悟空那样本领强,但他心地善良,做事踏实。”滨海中学高三(19)班的王同学表示他喜欢唐僧,“因为他有始终如一的品格。”

  “香港大学食堂女工工作44年获院士学位,你怎么看?”“螺丝刀设计的演变发展给你什么启示?”记者发现,在这一环节考到了不少热点问题。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问题进行思考,组织语言,做出回答。“考了对网络流行词语的看法”,来自启东中学的梅同学向记者表示,考试的题目很灵活,短时间内做出回答有一定难度,但题目并没有超出自己的知识面。

  答案无标准,考生须放胆

  点评人: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

  自主招生是针对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选拔考试,与高考不同,我们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个人面试环节的题目都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考官与考场面对面的交流,以最直观的印象来评分。要求考生在几秒钟内转过脑子,大胆表述观点。充分表达个人想法,能从社会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研究方案。

  权威发布

  东大“特等生”招生数逐年增加

  目前全国有82所高校有自主选拔录取的资格。东南大学是继上海交大、复旦后第三所突破“尺度”,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的高校。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表示,凡被东大自主招生列为“特等生”的考生,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参考,高考分数达不到本一、本二,甚至更低,还是能进东大。

  2008年东大第一次面向江苏招录自主“特等生”,名额是50个,2009年增至70个,2010年干脆跳到150个,刘波表示,东大正在探索中并逐步增加名额。“东大更看重学生的物理和数学,在自主选拔笔试中,物理成绩是一道门槛。在今天的面试中,我们用东大标准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选拔东大需要的人才。”刘波还透露说,过去两年里,东大一直追踪“特等生”进校表现,结果颇令人欣慰。“08年入学的学生在一年半时间里,不管是四六级成绩还是平时考试成绩都略好于其他同学。”刘波说。

  实习生 张可 本报记者 蔡蕴琦

  ■链接

  考生回忆试题

  无主持讨论题:

  1.分析农药、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如何趋利避害?

  2.分析网络游戏发展的利与弊。如何趋利避害?

  个人面试题:

  1.《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香港大学食堂女工工作44年获院士学位,你怎么看?

  3.螺丝刀设计的发展给你什么启示?

  4.最近美国再次对台军售,怎么看这个问题?

  5.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看法?

  6.对“校长推荐制”看法?

  7.谈谈贷款买房与“量入为出”的关系 

  两偏才小子勇闯东大

  东大昨为爱搞发明创造的他们单独设面试考场

  昨天,东南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考场内,有两名考生非常特殊。他们手握多项发明创造,可是学习成绩却不太拔尖,参加东大自主招生笔试没能进前三百名,但东南大学仍然“网开一面”,给“特殊人才”单独面试的“礼遇”。

  昨天早上八点,两人提前面试,挨个与东大博导团队“较量”。据东大相关负责人透露,专家组对两人面试初步评价还不错,但“闯关”成功与否,他们能不能成特等生拿到东大“入场券”,年后才见分晓。考试结束后,记者辗转再三,采访到这两名低调的男孩。采访中,记者发现好奇心、爱动脑筋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骑亲手造的自动变速车赶考

  考生:罗鸿飞 学校:南师附中高三(15)

  获奖项目:2008年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

  罗鸿飞是风云南师附中的“发明能手”。聋哑人门铃、自行车自动变速器……他发明的小玩意已有一箩筐了。昨天他正是骑着自己动手组装的自动变速自行车赶考。

  罗鸿飞告诉记者,面试中他向考官展示了自己“自行车智能变速器”的发明。这是罗鸿飞从初中升高中的暑假里的奇思妙想。“升学后家离学校远了,妈妈就给我买了变速车。这个变速车是手动的,我就想该怎样让它能够自动化呢?于是我就开始捣鼓,高一时形成了雏形,经过加工完善,2008年末我的发明‘出炉’了。”据悉,这个作品获得了2008年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而也正是这个颇有想法的发明,让东大对罗鸿飞另眼相待。”

  据了解,从小学开始,罗鸿飞就参加了机器人班,并喜欢上了编程,而升入初中后还继续保持了这样的爱好,并不停获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搞小发明。在初中时看到上了年纪的奶奶因耳背听不到门铃声,我就想搞个震动装置,再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发明一个‘聋哑人门铃’。我觉得发明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件好事情。”记者发现,罗鸿飞的发明热情还真是很旺盛。“其实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和同学在高中时搞的三维播放器。前年9月份我们初步设想做一个界面是三维的播放器,这个作品一直做到去年3、4月份,写了近3000行的程序,最后获得南京市电脑制作比赛的一等奖。”

  ■班主任点评

  这孩子特别善于思考

  “这个孩子的特点很明显,有独特的特长。”罗鸿飞的班主任许群老师告诉记者,罗鸿飞给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特别善于思考。“他不经常发问,但只要发问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比如在我的数学课上,有时候同学们为某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会突然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见解往往是另辟蹊径,令人恍然大悟。”对于自己的得意门生,许老师用“是个思路很灵气的孩子”来形容。不过记者了解到,罗鸿飞虽然特长鲜明,但并不是那种特立独行的小孩。“他在学习上虽然不是传统的尖子生,但各科比较均衡;他虽然身材并不高大,却在校运动会1500米的长跑项目上拿到第三名;他虽然想法独特,却相当有规范。”

  体育课上想出一个科技创新一等奖考生:崔力 学校:金坛华罗庚中学高三G 

  获奖项目: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崔力告诉记者,面试问了一些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还有最近回温的“三聚氰胺”问题。“我觉得我在三聚氰胺问题上回答的还成。”崔力说,书本上的知识几乎没考到。据他回忆,面试中还有一道关于胡萝卜成色的问题也比较新颖,“以前在科学书上自学过胡萝卜成色的相关知识,多少能答到点。”他说。

  在高一时,一堂体育课正好是投掷铅球。课上崔力就想到如何能将铅球投掷的更远呢。灵机一动,结合了数学里的角度计算和物理里的牛顿第二定律,加上一个模型,他就想到了一个“投掷铅球角度对于距离的影响”的创造,并凭借这个发明创造获得了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说起自己的发明创造,崔力很谦虚地说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好奇心。他告诉记者,从初中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开始,他就充满了好奇。那些化学物质中的相互反应和变化最能吸引他。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课下他还会自己动手将一些化学物质相互合理添加,观察气体的颜色、沉淀的变化等等。有一次去华东师范大学一个实验室参观,“好动”的他就好奇地打开了一个实验桌上的干燥器,被老师狠狠地责备了。“如果当时里面是危险物品,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回想起来,崔力还是心有余悸。 

  ■妈妈点评

  他从6岁起记“科学日记”

  妈妈告诉记者,崔力从小就是个话不多,但爱动脑筋的孩子。特别是对于科普书籍情有独钟。上幼儿园时,有次妈妈正在烧菜,崔力就跑过来问妈妈如果把酱油、醋等调味料调和起来会是什么味道呢?上了小学以后,崔力更是常常带回家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那可都是他的“实验作品”。妈妈回忆说,有次放学,崔力拿着一个小瓶,里面放了棉花和豆子,他就拿出自己的小本子每天记录豆子成长的情况,哪天发芽了,哪天长了几片小叶子,他都会认真地记录在小本子上。这些珍贵的“科学日记”至今还被妈妈保留在抽屉中。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自主招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