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招生题 考后为何还要“躲猫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 11:17   新闻晚报

  闽石川

  据《重庆晚报》载,今年国内某著名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有这么一条考规:考完以后,不允许考生接受媒体采访,否则算作弊。这一条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字典上说得明白,“作弊”就是用欺骗手段做不合规定的事情。接受媒体采访,谈谈考试感想,到底算是骗了人民还是骗了祖宗呢?我怀疑该大学招办的同志汉语没学好,他们本来想写的似乎应是:“否则算泄密”。但即使这样写,于理也不通。国家级考试试卷在开封前的确是国家机密,但考完之后难道不就解密了吗?如果不能解密,那市面上卖的那些历年高考题,难道都是非法出版物不成?按常理说,全国高考的级别应当大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怎么后者的机密级别反而会更高呢?

  或许招办是担心题目传播开来后,下一届考生可以摸出规律搞应对,这样大学就难以鉴别真人才了。但仔细一想,这个理由也不成立。高校命题教师凭什么就不能辛苦一点,尽量避免出题的雷同,而不让外人摸着规律呢?一所211级别的大学,在编教师不会在2000人之下,只要组织得力,连续十年出不重复的题目,难道很难?

  在我看来,招办的这一“保密”规定,实际上妨碍了公众的知情权。我国的国立大学是纳税人的银子办起来的,纳税人自然有权利知道大学的选才标准,以便实行舆论监督。新闻记者代表公众采集信息,向考生询问相关考情,也属份内之责。在缺乏相关监督的前提下,谁能担保学校的出题方向不会出现偏颇?别忘了,我国高校的平均师资水准,本来就和世界一流高校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凭什么相信高校教师们暗暗捣鼓出来的考题就是科学、合理的呢?

  如果换一个思路,把可以公开的东西尽量公开,考生和高校都会成为赢家。对于考生来说,各校的选才标准会一目了然,这样自己的投考方向就更能切合自身实际;而对于众高校而言,彼此的出题思路都能心知肚明,这样也有利于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免彼此撞车。另外,媒体若能够借此获得丰富的评论资源,也能从另一角度来纠正高校选才理念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偏颇。时下众媒体对于某高校招生考不考语文的热议,难道不正是一例吗?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自主招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