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复旦,百年传承;人文深厚,大师云集。
1905年,复旦公学应运而生。历经百年,学校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文理与医科相融相济,数度更址改制,几经分化整合,惟复旦之名不变,神骨风范不移。蓄众长以自善,纳百川以图新;敬业乐群,奉公济民;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尚博学而笃志,倡切问而近思,是为复旦魂。
细雨中,复旦校园流淌出一种海派文化气质。从西向东漫步,校园风貌犹如一幅俊秀的画卷慢慢展现,如诗如画,梧桐树下的林荫大道,教学楼、图书馆各式各样,小桥流水园林与绿草茵茵连成一片。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数学“小白宫”到五六十年代的红色苏式建筑,再到号称“双子星座”的光华楼,百年时光好像从我们身边流过。
百年老校大师云集
红瓦白墙、朴实无华的“相辉堂”最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作为复旦老校舍的代表作,相辉堂见证了复旦大学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相辉”之名取自马相伯(1840—1939)和李登辉(1873—1947)两位创立、建设了复旦大学的校长之名。
穿过中央草坪,我们来到了与相辉堂遥相辉映的奕柱堂,这里也是校史馆所在。它曾是学校最早的图书馆,一进大门,橙红色的灯光扑面而来,好像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温暖的灯光下,历任复旦校长肖像伫立眼前,他们或慈爱,或严肃,一样笃定的神情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复旦人精神。
再往东走,就会路过理科图书馆和恒隆物理楼。理科图书馆藏书超过370万册。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我们能看到许多学生埋头苦读的身影。校园最东面是有着“中国高校第一楼”美喻的复旦大学光华楼,由东、西塔楼组成,地上共30层。随手推开一间教室,讲台上的老师和学生共执一本书,正专注而认真地讨论问题。
如今,学校有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学院、历史学系、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
复旦大师云集,声名赫赫: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谢希德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童第周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
大一新生通识教育
北京学生考入复旦,到底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收获怎样的大学生活,可能是家长、考生们最关心的。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组数字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在复旦,转专业无最低门槛,每学年5200余门次课程,本科生有更多选择专业和满足兴趣的机会;18大类181个社团,每年上千次社团活动,学生有更多发挥专长、投身实践的机会;博士生导师亲自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比例为20%,学子有更多亲近大师、感受前沿的机会;奖学金覆盖率近45%,最高奖金额为每人1万元,学生有更多勤工俭学、获奖助学金的机会;2009年出国出境学生交流人数达1558人,学生有更多开阔视野、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每一所大学都期望能满足学生一系列宽泛的艺术和科学需求。在这一点上,复旦学子无疑是幸福的。
从2005年起,复旦的大一新生一律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在北京考生黄辰颖的描述下,我们领略了复旦本科生选课的“全”与“杂”。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六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涉及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第二模块为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主要是中国哲学经典、西方哲学经典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第三模块为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包含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第四模块是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涉及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第五模块是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范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第六模块是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包括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艺术门类的鉴赏与创作。
课程体系的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新时期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这与校歌所唱“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复旦传统一脉相承。
六大核心课程,大一新生必须从中各选一门。也就是说,一个学习理科专业的本科生大一可以研读国学经典,研究京剧表演艺术;而一个文科生也能选修物理实验,研修科技史,培养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精神。这些课程重广不重深,新生不必担心隔行如隔山。复旦大学大一学生李木子说,热门课程得抢着报,老师的精彩讲述经常博得学生们满堂掌声。
大学课堂感受学风
要考察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哪里最具代表性?无疑是大学的课堂。复旦哪个楼排的课程最多?记者在校园里询问几位学生,得到的一致回答是:光华楼的西辅楼。
光华楼西辅楼多数是大教室,虽然进门处贴有排课表,但是我们仍想随意进入一间教室感受课堂的氛围。我们进入了门口雨伞最多的一间教室,这是医学专业学生上的基础生物化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分子式,对于中文专业出身的记者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但是教室中近百名大二学生却都在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
课间,我们本想与老师聊聊,没想到五六位学生一下子就把老师团团围住。老师立即拿起粉笔,边讲解边板书。排着队提问的学生则互相讲解起来。他们说,复旦的老师鼓励学生提问,每到课间,老师周围总是“人满为患”。
今年在京揽才40人
复旦今年大部分专业都按大类招生,共有16个招生大类,涵盖51个专业。在京招生计划涉及11个大类,招生总数为40人。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介绍,今年按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将先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各院系学习,之后按相应院系制定的政策方案,在该类所涵盖的专业内分流。同时,这些学生也可享受全校范围内的转专业政策。
复旦大学近3年在京提档比例一般在120%左右。鉴于近3年北京地区生源质量优秀,学校在京实行了扩招。北京市文科前500名、理科前1500名的考生报考复旦录取把握较大。
丁光宏认为,考生选择大学时,要结合国家重点建设的优势、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综合考察。选择专业时,要考虑入学后的深造、就业、海外交流机会等因素。在选择学校与专业发生冲突时,选择学习氛围好的名牌学校比所谓的热门专业来得重要。这不仅因为名牌学校本身已经含有了其历史、师资、声誉、质量等各种关键因素,还因为名校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复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就能落实就业单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毕业生去往金融单位、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比例较高。
北京考生在复旦大学的一天
黄辰颖,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博物馆学专业大二学生。她以文科成绩603分考入复旦大学。现在,她是校团委秘书处副处长、国标舞协会会长。说起在复旦校园的学习生活,她说:“辛苦并快乐着。”
清晨6时20分,黄辰颖起床。6时30分至7时来到操场晨练。8时,她就要到教室上课了。二年级的课程很多,少数早上一二节没课的时候,她也会去图书馆自习。
说到复旦的课程,黄辰颖忍不住跟我们描述复旦与其他学校的不同:“本科生都会领到一张空课表。学校仅把学习计划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课程安排。”
“学校的课程分为通识课、通选课和专业课。其中通识课是普及型的课程,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在大一时,我就选修了生命科学院开设的‘营养与健康’。通选课是各专业的平台课,学生按照学分规定去选修。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大一、大二把规定学分的通选课上完。”
在学校餐厅吃过午饭,黄辰颖利用午休时间到团委和社团办公室处理文件等相关工作。丰富的课余活动和优秀的学习成绩使她获得国家奖学金,她是全系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为北京考生争了光。复旦大学奖学金覆盖面很广,45%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每月消费不到1000元的黄辰颖基本不用向家里要生活费了。
下午有两节大课。晚饭过后,18时30分至21时,她还要去上第二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第二专业的课程每晚都有,因此黄辰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