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三“二模”试题,因为和新课改接轨所以与往年相比变化很大,然而试题的难度特点和往年比没有大的变化,整份试题一般是形成一个坡度或两个坡度,最多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各设置一道较难的题。而今年的特点是选择题中和填空题各有两道难度较大的题。另外一个不同点是解答题20题前两问难度适当,特别是文科试卷使得较优秀的考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我校的考生最高得分145)。理科试卷要去的很优秀的成绩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客观地说今年的“二模”数学试题理科比往年难度增加很多,文科试题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知识内容来讲,和往年相比变化较大,不仅仅新课改的内容增加了,代数、几何的分值由原来的各占一半到现在的代数大于几何的分值,六个解答题分别考察了三角函数(文科)、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导数与不等式、平面解析几何、、数列与函数六个部分的数学知识。从题型看:今年的试题出现了更多的新题。因此考试过后,理科考生对试题的评价普遍反映很难。应该承认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新”就是“难”,没有见过的就是难的,既然都见过,当然觉得比较容易。
我们认为今年的数学试题不仅出现了更多的新题型,而且许多题目从解题方法上是非常灵活的。如理科的第3小题还考察了平面几何的知识(弦切角定理)、第4小题考察了数形结合法比较灵活,给优秀生提供了发挥能力的平台。第8小题新颖考察出学生的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理解深度。第14小题. 是考核学生阅读数学文章的能力,一旦学生们在读题时失去信心就很难得分了。(实际上很多优秀生本题都失分了)况且这些题基本上都安排在试卷的前面,这将对考生的心里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综上种种原因,这样一套试卷对于优秀生能考出信心,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作为“二模”试卷应该说是一套难得的。
此外,我认为在今年的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试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给予关注。例如文科的15、17的第二问、18、20题和理科的第18、19、20题。这些试题的特点是:1。注重数学应用,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考查学生的能力;2.向新课标靠拢,用新办法,从新视觉去观察、分析问题。例如考察立体几何的题目,既可以用向量的方法去解也可以用几何推理的方法来解,而且都是解题中的通法。尤其是很多的题型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应该看到,这些好题为我们更好的贯彻新课标、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深入搞好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我校考生在“二模”中涌现一批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中等偏下的考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要趁热打铁,努力做好下一步的复习工作。
科学地训练当然是必须把握的教学理念,具体设想是:
1、科学地建构知识体系:----“回归课本”
能力的考查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因此高考数学复习很重要的工作是准确、系统的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考生应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科学地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突出重点,揭示联系,简洁实用。回归课本就是要形成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对考生来讲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这样在考试时知识才能用得上,用得好。
2、科学地训练:
在认真分析总结“一摸”、“二摸”试卷的基础上,还要关注知识交叉点的训练。知识的交叉点,即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有机联系,既体现了数学高考的能力立意,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这恰恰是学生平时学习的“弱点”。
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解题要规范。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重要的是解题质量而非数量,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精练。不满足于会做,更强调解题后的反思常悟,悟出解题策略、思想方法的精华,尤其是一些高考题、新题、难度稍大的题,这种反思更为重要,“多思出悟性,常悟获精华”。
几种有用的提法:
(1)、“快步走,多回头”。
(2)、“会做的可以不做”,课后的作业布置五条题,让学生至少做三题,会做的可以不做,这样做可以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而且锻练了学生高考对题目能否会做的判断能力。
(3)“八过关,分层推进,分类突破”。
(4)“紧盯尖子生,狠抓临界生,关心后进生”。
(5)“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
(6)“重组教材,夯实基础,有效训练,及时反馈。”总之,高考备考工作没有捷径可走,要让学生“知情”,并让学生“领情”,就是走了直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