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文理分科划线录取的变化近期引来各方关注。在业界看来,文理不分科或是文理分科都解决不了高考困局。江苏近些年的高考改革给人们带来哪些启迪?今后的改革方向又在哪里?在高考新一个轮回前夕,记者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强调均衡
8年文理不分科
“有的学生很早就在搞竞赛,理化成绩很好,但是写起论文来连语句都不通顺,文学素养太差。”一位专家认为,文理分科让部分大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江苏这几年的高考改革就是要体现学生多学科全面均衡发展。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就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社会上的偏才、怪才多,不少人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弊病,我看,问题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文理分科造就了偏才。”
回顾江苏高考模式的改革进程,人们不难发现,从2002年起,江苏由高考“小综合”改成“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课拼成一张试卷,正式拉开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录取的序幕,此后,江苏先后启用“3+1+1”的考试模式以及“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模式。教育人士认为,无论是“大综合”模式还是后来的改革方式,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病,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实施起来操作难度太大了。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改革虽算不上成功,但是打破了传统考试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意识观念,培养了发散思考的习惯,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策回炉
效果有待检验
“文理分科划线录取,这项改革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学校从高二上就开始分班了,文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为必修测试的科目,学习难度上明显没有理科生高,理科生则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上作了弱化处理。高二要参加‘小高考’,不提前分科,学生来不及复习。” 提起文理分班,南京一所中学的李老师有些无奈:“虽然过早的分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但在高考总分面前,学生学好九门课是天方夜谭。”他表示,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现实。由于高考是文理分科考试,有考试就会有备考,只要高考分文理不同科目,高中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
对于和上世纪90年代模式类似的江苏文理分科划线,很多人都看作是一项“政策回炉”,是改革进程中的必要修正。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自己对于文理分科是一个更加务实的态度,只要目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文理分科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次江苏省进行的高中课改的一个鲜明导向,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在掌握了高中阶段的基本知识后,应有自主权选择今后是偏向文科还是偏向理科。他特别强调,作为中学教育,在没有完成高中教育体系的课程时,提前搞文理分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不少高校人士认为,文理分科划线录取的政策现在评价还为时尚早,应该放下争论,认真执行,相信一段时间运行下来,人们就会对其效果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钥匙
扩大招生自主权
“文理分不分科各有利弊,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革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仲伟俊所长表示,江苏高考政策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从这点意义上看,无论是文理分开还是文理不分都各有利弊,很难判定谁好谁坏。仲俊伟建议,江苏应该继续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办学自主权,由高校根据生源状况挑选学生,这样不仅规避了政策制定的难度,同时也起到了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作用。
对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不少大学校长也有同感。“一个15岁就能写小说的学生,想把他特招进南大有点难。”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坦言,其实校长的权力也不大,自主招生难招怪才偏才。“当了好几年自主招生考官,现在兴趣越来越少。”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坦言,自主招生陷入怪圈,找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特长生。
专家表示,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对应这样的制度,方可谈及中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问题。如果由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改变学生评价体系,讨论文理分科没有实际意义。
记者 王琦
现在不是讨论文理分科利弊的时候(专家观点)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文理分科应跟高考衔接起来看,现在的普通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为面向高考做准备的。高考的考试方式、内容以及录取的方式、机制都要有变化了,这自然而言对文理分科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了。
现在不是讨论文理分科利弊的时候了,全世界所有设置高考选拔制度的国家里,几乎没有发现像咱们专门应付升学考试的文理分科。如果真能引导普通高中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文理分科就不是问题。
纲要中虽然没有明确说不能文理分科,但提出了明确导向,规定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一旦分科就会在研究型大学的选拔中付出代价。
文理分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相关评论)
继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教育部相关官员和专家对纲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对于文理分科,教育部历来不支持,但教育分班情况客观存在。高中将发展特色化,避免千校一面。
教改规划纲要在上一轮征求意见时,“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成为争论的焦点。眼下来看,因争议过大,近日公布的再次征求意见稿中,对此作了模糊处理。换言之,规划对取消文理分科与否未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遵循实践的逻辑,既然规划未曾否定,则更为趋利化的文理分科必然拥有更大的市场。
文理分科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教育部的表态很超然——历来不支持文理分科。不支持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反对,二是弃权表态,但教育部门对文理分科有个说法属于职责范畴,因此,这里的不支持其实就约等于比较客气的“反对”。教育部反对文理分科,这话让人很诧异:一者,各地文理分科早就如火如荼,身为主管部门在纠偏这种“不支持”的事情上并未见有何得力作为;二者,对文理分科起主导作用的高考一直也是遵循分科的逻辑,分科考察、分科录取,就差在高中分出大学的专业来了,怎么就“不支持”文理分科了呢?
其实,文理分科或不分科都不是关键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高中阶段为谁而学、为何而考?分科就算从高一开始,也不过三年,初中是不分的、大学是有通识教育的,如果各自都能实现各自的初衷,高中分科了,也不是什么罪过。至于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分科也只是相对有所选择,有的学生天生手工做得好、有的天生游戏玩得好,这些行业现实中也有价值、能赚钱,可惜它们都不会参加选拔性高考——因此,分科未必就真的因材施教了,不分也未必就遮蔽了学生的特长。
真正在分与不分中要重视的应该是高中教育的价值旨归——为高考而教(学),还是为成长而教(学)?或者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此而言,既然教育部不赞成文理分科,怕学生成不了全才,初衷的确美好,但仅仅表态是不够的。文理分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是家长与社会的现实焦虑;是对教育部门如何拟定出立足于学生成长的可行性政策、防止应试教育过于攻城略地的担忧。
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高中文理分科又何妨?有普适英才与特长生的考评招录机制,文理不分家又怎样?厘清文理分科背后的真问题,我们的争执与期待也许更有意义。
邓海建
国外分不分科各不同(资料链接)
记者注意到,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关于文理科的均衡问题,各国都有不同的做法,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俄罗斯,大部分普通中学从十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但包括外语学校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一般不分科。
美国高中没有明确的文理分科。在美国的高中上课,类似中国的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根据自己选的课,到不同的教室去上。公共学校系统的课程由州委员会或当地学校自主决定。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复合能力,从高中升入公立大学,需要符合3个基本条件:必修课、标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日本高中通常从高二开始文理科分班,为的是适应高考不同的考试科目。
在日本,与文理科分班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要明确是考国立大学,还是考私立大学。因为两种大学考试科目的数量有很大不同。考国立大学,除了必须参加“中心考试”(类似统一考试)的6科(数、理、化、外语、国语、文科卷)考试外,还要参加志愿高校的3科文科或理科考试。而私立大学通常只有3门考试,如文科就考外语、国语和文科卷;如理科就考英语、数学、物理或化学。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