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本科教育: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高级创新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4日 16:01   新浪教育

  根据党和国家的人才总体战略以及学校发展定位,清华大学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以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和“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长期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基地、学风等四项教学基本建设,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努力保持和发展了本科教育优势与特色。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等优秀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一、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推动按学科大类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基础平台,创造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2001年全面修订各个学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与指导性教学计划,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主要课程设置和学分总量基本上和世界一流大学同类学科的培养方案相接近。培养方案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2001年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为学校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华大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为培养新世纪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后备人才,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 “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 “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2006年,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姚期智先生倡导创办“软件科学实验班”,以注重基础科学、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为特色,探索培养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的模式。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2007年经管学院开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以全英语讲授大部分课程,并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本科生交换。2009年,学校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学术氛围、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并通过优秀“领跑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各院系、各学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作为该计划首批项目已于2009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理学院院长朱邦芬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长江学者郑泉水教授分别担任首席教授。

  着眼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对每届学生提供一定的第二次选择主修专业的机会;校内还设立主、辅修制度,建立理科-工科、理工-人文、理工-管理等学科大类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经济学、艺术设计、法学、英语等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供学生选修,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第二学士学位证书或辅修专业证书。本科阶段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直接攻读本校硕士、博士学位,也有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可被推荐到外校或科研院所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在部分院系实行为优秀学生配备优秀导师,并不断发展第二课堂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文、实践活动,拓展确有专长学生的发展空间。

  根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校加强了综合学科建设。近几年先后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等,完成了综合学科布局。今天的清华大学有15个学院55个系,学科领域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含艺术)、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现有本科专业65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1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清华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均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在校研究生20000余人。

  二、突出研究型教学特色  促进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清华大学加强创新教育,积极推行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形成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为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001年,学校正式启动“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率先在重要基础课、大类平台课、文化素质课中立项建设研究型教学示范性精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8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99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177门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着重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和授课方式的改革,努力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六个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认知和研究能力。一批在建精品课程增设了讨论课、设计课,以及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环节,采取项目训练(project)的形式,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增加研究型教学的比重。

  学校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开始,清华大学设置由院士或知名教授主持、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其特征是由知名教授为本科新生开设小班研讨课,每门课程人数不超过15人,通过教授引导,以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的方式,师生一起体验、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从而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创造一个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几年来,累计开设新生研讨课400余门次,覆盖全校文、理、工等各个学科,6000余人次学生选修。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训练创新性思维,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借鉴新生研讨课的成功经验,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高年级陆续开设教授主持的专题研讨课。研讨课成为推动名师上讲台的重要举措之一,成为学生探索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成为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

  学校积极推行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改变期末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学校加强了教师上岗培训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保证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落实。通过立项,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质量好、改革成果明显的教师出版高水平教材,目前全校375部教材列选“十一五”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同时,增添教学参考书,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每年200多门本科课程采用外文教材、使用英语或双语讲授。为了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借助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快速发展,多数课程实现了网络教学。

  三、坚持并拓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科技系列赛事  构建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是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设立的,于1996年开始实施。参加对象主要为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完成SRT计划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成绩,其中达到一定水平的还可以取代其相关的课程设计乃至综合论文训练。截至2009年秋季学期,共设立SRT项目7400余项,参加学生人数15000余人,目前5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SRT项目。2006年以来,清华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参与院校,共203个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

  各种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科技赛事历经数十载而不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体系、上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科技与学术环境。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系列创新赛事。该竞赛体系包括学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学生科技活动月,以及覆盖全校各学科群的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环境友好科技竞赛。200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和国内赛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国际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第33届ACM/icpc世界总决赛金牌,名列世界第二,亚洲冠军;2009年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金奖;2009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亚洲Altera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卓越导师奖1项。在全国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第七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第四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摄像头组一等奖、光电组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4项;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等奖3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井杯”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5项;第四届全国交通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2009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奖2项。

  每年四月底校庆期间举行的学校“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展览,成为学校校庆期间的一个亮点。在2003年举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清华大学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因累计三次捧得全国“挑战杯”而获得

  “永久杯”。 2009年我校代表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以团体成绩第一名再次捧得“挑战杯”。这一竞赛体系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吸引了数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有许多科技成果问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专利成果,为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提供广阔的竞争交流舞台。随着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先引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大赛的影响逐年增大,创业的精神也深入人心,在2004年举行的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清华大学参赛的三支团队获得两金一银,为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学生创新教育逐步实现了向创业教育的延伸。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名师上讲台,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既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高深的学术大师,又有一大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中年骨干,更有众多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精神的后起之秀。全校现有教师2900余名,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00余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00余名;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13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先后有13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1人和5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为保持和建设一支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人文环境,建立完善教学工作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创造让大批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土壤和条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推动名师上本科讲台。一大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知名教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使得本科生能够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为学之真谛。例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校长顾秉林等多位院士、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院长、系主任等知名教授均开设新生研讨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也大都由知名教授担任。

  五、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清华大学极其重视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支持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性教育的实施。近几年通过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和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学校加大了本科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目前,清华大学拥有一批国家级基础课程及人才培养基地,包括数学、物理、机械、力学等4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数学、物理、生物等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实验物理、基础工业训练、力学、计算机、电气、机械、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

  与此相适应,学校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提高设备设施的运转效益,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参加科研的条件。例如,全校32个院系的80多个实验室联合开设全校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 通过从各实验室筛选出的一批典型科研成果,组织学生深入相关实验室,由高水平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研究领域,获得科研体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学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巨大支持,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

  在建设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同时,学校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近几年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目前正充分发挥着作用。清华校园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万兆双栈校园网络。图书馆每周开馆105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不间断服务,电子资源利用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水平相当。2003年9月,建筑面积34045平米、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教学中心大楼——第六教学楼投入使用。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17232个,70%以上的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多数课程实现了网络教学。学校在大部分教室配置计算机电源和网络接口,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还可以无线上网。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观念,深受学生的欢迎。

  清华大学将继续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和发展本科教育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