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排行第三名之争和背后的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16:58   新浪教育

  来源:网大

  中国大学排行榜有可能是中国最乏味的排行系统。过去十年,清华、北大两大“豪门”稳坐头把交椅,无形中让第三名之争有了些许看点。这不由引我们回望,进入新世纪的首个十年,中国高校发展史上第三名之争所折射出的高教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意义。

  十年探花之争

  从1999年网大第一次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开始,大学十强总是这些熟悉的面孔(如图表一),其中除清华、北大、浙大、南京大学、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复旦这七所大学稳居前十、南开大学八次入榜外,中国人大、北师大、北航、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西安交大这几所大学的浮动相对较大,分别在大学十强榜单上停留了1-7年。如果我们把焦点对准第三名,则可看到共有三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摘过探花头衔,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现象:众多大学都标榜自己是中国大学第三强;可是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大学第三名的面孔始终是模糊的。但有一点十分清晰:除清华北大外,从未见哪所大学号称自己是中国大学第一或第二名。

过去十年进入中国大学十强的院校及进入次数
过去十年进入中国大学十强的院校及进入次数

  察看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往年各项指标,我们则更加数据化地看到,十年来国家经费投入、师资、生源、声誉、政策这五个方面的高等教育资源指针,一直固执地指向这两所豪华大学,令其在榜单上的综合得分与第三名(更别说三名之后)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且丝毫没有收窄迹象,从而令其豪门更豪,成为富有戏剧色彩的“寡头大学”。

  钱的流向和国家意志

  在世界范畴内,高校投资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就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可以看到,象哈佛这样的美国一流学府,收入来源可分为四个部分:投资收入、研究资助收入、流通用途的礼品和其他收入。其中又以投资收入比例最大,占到四成。投资收入中,又以“捐赠收入”(Endowment income distributed for operation)为主体。为增加收入,更加高效地实现募款,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管理公司,更加市场化、私人化、经营性地筹措资金。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就“幸福”得多,长期依靠政府拨款的传统,让大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在“挺进世界100强大学”的口号下,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将物质资源和优质生源配置的筹码,过分地押向了这两家豪门。据教育部科学司和社科司的统计,2008年清华大学科研经费达到23.52亿,北京大学达到10.74亿。我们把统计的对象扩大到前100名的大学,则清华和北大的科研经费高达9.1%。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是排名第十的中国人民大学的20倍。

2010年科研经费
2010年科研经费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可解读出国家教育政策的“空转”:很多教育产业引导政策、普及高等教育政策、东西部缩小差距战略等等,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因为这些政策造就的豪华大学增量微乎其微,完全比不上各种资金(包括社会捐赠,例如中国地产首富“碧桂园”对北大的捐赠)“砸”向豪华大学来得掷地有声。

  巨额财政投入的背后是纳税人的钱,大幅倾斜的投资,用绝大多数纳税人的钱培养一个数量级很小的群体。大学没有募集资金的压力,也就不承载相应责任,近些年大学铺张浪费的新闻屡见报端。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靠财政集中投入还是中国高校的主流模式,清华和北大可能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靠各种资源的政策倾斜,而在某些层面被人为堆积成“世界一流学府”,然而我们更期待科学的高校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受益者绝不能仅仅只是两所学校。

  看不见的高校指挥棒

  高考被认为是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但三十年后人们发现,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清华北大超越了某些公平而享受了不可逾越的“生源特权”。

  任何依靠“考试答题”的选拔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当今中国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能够更加公平地选择学生,因此,高考录取分数作为唯一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高校生源质量的数据,被列为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比较,可以看到清华、北大始终垄断着中国顶尖的学生群体。即使近年香港各高校加入生源竞争,各所大学开展自主招生,都未成主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校的自主招生渠道和其他选拔体系的建立,将会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路。这期间,北大与清华仍将在“生源掠美”上两骑绝尘,屡屡得逞,不断给其豪华门面再镶金边。

  在垄断优质生源的同时,清华和北大更在师资资源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最近的一次大学排行统计可以看到:清华和北大的两院院士独占前100名大学的18%。从统计的角度看,余下的每所大学仅拥有两院院士不到1%。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更不合理,北大和清华的重点学科占百强高校的10.5%。

院士得分
院士得分

  谁会在乎大学的效益?

  什么是大学的效益?这又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就业率、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转换率都不足以全面代表一所大学的效益。我们只能透过中国大学排行榜现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学术成果方面,我们在对各大学SCI、SSCI、EI和CSSCI论文数量进行横向比较时,惊奇地发现,清华和北大在这组数据中并不占优势。这足以让这两所高校蒙羞。由此涉及到更加严肃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如果不对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和问责,可以想象,无数的重复投资、低效率建设正在高校内蔓延。

  高校只有得到纳税人、消费者的监督,资源才能获得最大化利用。人们期待着纠错的开始。第三方独立的民间大学排名,或者可以从另一些角度让人们透过华丽包装和强权的偏爱,实现某些中国大学真正价值的发现,从而触动教育资源配置的改善,至少将决策者、管理者、投资人和教育消费者的一些目光,从豪门转向不那么豪的门弟上。

  不错,哈佛也常居全美大学排名第一,普林斯顿是优质生源排名第一的常客,但市场化的定义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

  如果未来数十年,清华和北大在国家投入上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基本面却仍平庸如昨,排名却一直稳居一、二,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悲哀。

  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教育需求之殷,值得祝福的大学实在太多,让我们先为排名第三的大学群体,鼓劲、加油吧!

    新浪网发布该内容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