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高考作文:折射国家选拔人才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 10:20   新华网

  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获颁,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7日,作为中国选拔培养人才的关键考试——全国高考,在炎热中如期举行。

  中国高考风景中,最受瞩目的景点之一是作文。多年来,关注、点评高考作文已成中国独有的文化形象,及每年一度的社会期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或许,透过今年(及往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能发现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趋势和目的。

  957万考生,20种作文题

  7日上午,全国高考首日首考,照例为语文考试。11时30分考试结束后,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浮出水面。除媒体紧密跟踪报道外,社会各界、考生家长,甚至刚下考场不久的考生,也通过网络等途径对作文题发表看法。

  今年全国共有957万考生参加高考。自去年始,全国高考考生主体即转为“90后”一代。到2020年,今年这批957万考生,年龄届时将30岁上下,无疑是社会中坚,是《规划纲要》中 1.8亿人才的一部分。

  除河北、河南等省份统一采用全国卷Ⅰ或全国卷Ⅱ外,还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宁夏等18个省份自主命题,两者相加,共有20种试卷,即20种作文题。这些考题,以提供材料为主,还有的是以漫画形式,考生围绕材料或漫画主题展开即可;亦有少数省份是命题作文。

  反映时代,贴近生活

  部分作文题折射时代变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近年,尤其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环保、低碳、绿色等成为流行热词。江苏省今年要求考生以“倡导绿色生活”为题作文。正在举办世博会的上海市,则列举丹麦人钓鱼时带上尺子,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生及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警句为材料,引导考生关注生态平衡等话题。

  部分作文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

  如,天津市作文为《我生活的世界》,让考生书写极为熟悉的、实实在在身处的生活环境,让考生有话可说。广东省的命题作文为《与你为邻》,“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作此文。

  直面问题,启发思考

  部分考题还给考生留出针砭时弊的机会。

  唯一采用漫画形式命题,并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漫画为:餐桌边,三只猫正享用盘里的鱼,餐桌外一只猫在奋力捉老鼠,于是,餐桌边的猫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考题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一篇。有考生网上留言说,据此漫画,想象到“在其位不谋其政”、“富二代”等社会现实问题。

  部分高考作文,则着眼考察考生的思维。

  辽宁省材料作文以一个故事,来讲述“大与小的选择”,以期考生辩证看待得失与多少。而四川省给出的材料是:“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鼓励考生多角度、多层面看待人生。

  选拔人才是高考的目的,部分省份直接或间接关注如何“成才”的话题。

  如海南省作文,直接用材料点明 “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浙江省作文题,则请考生关注“角色转换之间”。北京市作文题,要求考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北省作文题“幻想与现实”,则强调了幻想、想象力的重要性。

  折射国家选拔人才趋势

  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知名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总结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三个特点:第一,紧扣转型时期的中国特点;第二,关注当下国际的一些环保理念、概念生活;第三,考察考生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一种开放的,给考生充分弹性空间。”

  或许,正如于丹总结及作文题所要求,那些敢于直面时代话题,乐意接受新的理念,具有复合思维方式,勇于解决“难题”,并且能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才,正是时代所急国家所需。

  接受媒体采访时,《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主编赫学颖分析:近几年,尤其自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作文考题,有意将学生与社会拉近,这表明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明显趋势。本报记者 陈振凯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