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握紧自己的“指挥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 17:34   天津网

  天津网评论员 姜君

  昨日(6月7日),天津网发表评论文章《从高考指挥棒到就业指挥棒》。读完此文,笔者深有感触。

  笔者认为,应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具备应试能力的人能够很好的开发个人潜能,能够发展全方面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科举制度自古有之,从隋朝开始到现在有1400年的历史了。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官员,在治理国家方面大多是能够胜任的。而自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方式选拔上来的大量人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驰名,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让学生们掌握了足够的基本知识,而且中国学生具备的应试能力在他们在各种环境下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

  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但是其核心问题并不是高考制度,而是以对考试的全方位准备来代替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应试能力是重要的,但是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高考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但是为了高考而培养的往往并不是“人才”。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中国喊了很多年,虽然实施的不甚理想,但是这是一种好的趋势。“素质教育”提倡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而并不只是应试能力,而高考只是也必须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切勿本末倒置,为了高考而高考。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当前的高考也是如此。这种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为高考而准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学生们一生的财富,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发明之前,高考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种较为合理的制度。

  对于

  当前大学高等教育逐渐向就业倾斜的现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变策略;而学生们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同学们来到象牙塔,不仅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也是要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和路径。

  现在中国的很多高校设立专业硕士学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就业能力,与社会接轨,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与创新。

  大学生就业难的

  问题,其根源不在于大学生的“高分低能”,而是在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喜欢那些拉过来就能用的“有经验”工作人员,不愿意花费巨资对毕业大学生进行培训。看上去是大学生“学无所长”,实则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

  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显示,20%的本科生愿意接受零薪酬。这份调查一方面突显了就业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理性以及积极的态度。

  他们愿意接受“零薪酬”,就是为了赚取所谓的“工作经验”。而事实证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具备“经验”后,往往能够在岗位上做的更好。

  因此,从高考到就业,中国的政府和学生应该握紧各自的“指挥棒”。

  政府的指挥棒要指挥的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断完善和实践“素质教育”,让中国的孩子能够全方位的培养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考只能是一种选拔的过程,而不能是终极目标。在高等教育中,为同学提供尽可能多的路径,既要让学生“修身”,也要培养他们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生的指挥棒要指挥的是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想在职场中拼搏,那么“未雨绸缪”是上策;如果想专攻学术、致力于科学研究,那么就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

  总之,社会要给予大学生足够的选择方向,而大学生们切勿在选择的路口“迷失方向”。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天津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