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度解读2010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 14:11   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语文名师团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视频: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杨洋

  面对出题形式的翻新,今年的高考语文必然是备受关注的一年。然而,加入两个阅读延深题造成的变化,自然会用其他部分的稳定来求得中和。于是,部分有革新、整体较稳定就成为今年试题的特色。纵观刚看到不久的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题,我个人感到与课上讲过的内容、方法都非常契合,相信同学们在做题时会有一种相似的熟悉感。

  第一题仍然是字音、字形的混考,“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这两个直接决定答案的选项都是我在课堂上反复讲过的,而C选项中“多难兴邦”的“兴”字就是我在考前预测过的“兴奋”的“兴”字。当时我曾经在课上说过笔记中一定有高考题,但除此之外我个人大胆猜测必考一个字“兴”,作为今年我对第一题的预测。我不得不感慨,如果第一题都可以猜到,那我们就有更大的能力把对高考的信心传递给学生们。

  第二题的成语总体来说难度较低,“无地自容”的情感色彩较为明显。第三题的病句答案D选项与去年的答案A选项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是“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去年的是“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这两句都是间接引语组成的句子。这也验证了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对过去题目的深度熟悉将使你在即将到来的考场上左右逢源。

  第四题文学常识我在考前已经给学生们做一个范围的指导,把复习材料做得尽量精简,在我的人人网和博客上都可以看到。这次的答案C选项,恰恰就是海淀二模刚刚考过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只不过在海淀二模中,塞万提斯被设计成德国人,而在今年的高考中被设计成意大利人而已。

  第五题是一个让我们略感意外的题目,当然这种例外也仅限于题型。对于考前我们猜测语基的五道题如何分配的问题,真题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即把选词填空和连贯题合并在一起。这两个部分我都在课上都较详细的讲过,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可以直接忽略题干做题目。熟悉和使用方法的同学们应该可以验证方法了。

  今年的文言文不出意料地仍然是纪传体,整个文章主线清晰、人物形象突出,鲜明的体现了我在课上所讲过的古典文学处理人物形象的方法。再加上我们以讲带练说过文言文阅读法,同学们应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而根据我们上课讲过的解题技巧,第六题“代入法”、第七题“比词性”、第八题“找对应”,是可以忽略文章直接做答案的题目。第九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中心,可以看出是作者的看法而非宋清之见,因此答案自现。各位同学、各位朋友,相信牢记方法的你们一定会感觉今年的文言文的题目还是因为有方法而简单的吧。

  两道阅读延深题中的一道出在了文言文,而且这是02年北京卷独立命题开始的第一道阅读延深题。果然,有“阅读”也有“延深”,与课堂所讲极其相似,对文章内容的再现和现实生活的例析,是这个题两个必然组成成分。对于这个题目,我在课上讲对思路、讲对方法,也给对答题的模板,同学们只要能按着步骤进行,一定会感觉这个陌生的题目并不冷酷。个人认为,今年是阅读延深的第一年,给分应该不会太过呆板,也应该也文章的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举文章中的例子加以分析的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

  李倩男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今年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题目与去年相比,除了考纲增加了一道阅读延伸题之外其他试题没有显著的变化,在命题的形式和测试内容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单就测试内容而言,题目仍然着重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着眼于题目,综合考察度诗词内容和表达手法的理解以及赏析这些比较传统的考察方面。在选文方面,依旧沿袭文章“陌生化”的原则,即选用著名作家的非著名作品,或选用非著名作家的作品,以此保证题目的公平性,通过题目考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非诗歌的识记能力和接触广度,今年试卷中这首李白的诗歌是《唐诗鉴赏辞典》中也不曾出现的,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回忆碎片在《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古风》部分较为靠后部分找到了对应的原文。

  古典诗歌鉴赏部分,向来是同学们认为最困难、最痛苦,也是考纲要求等级最高的部分。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只有对其进行了解,才能够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考试内容是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在2010年新课标改革后的考试说明中提到对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考察内容包括摘录如下:

  (二)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部分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4)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如此看来,以上的考察内容对应到试卷中的题目可以分为诗歌内容、作者情感、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诗歌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个人思想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讲,其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加之其本身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得同学们在读懂诗歌这第一步上就遇到了困难。于是读懂诗歌,即对于诗歌内容的考察也成为了古典诗歌阅读鉴赏考察的第一步。

  北京卷的考察方式多年以来沿袭选择题的考察方式,题目中将对于诗歌的解释设置成为A、B、C、D四个选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对于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样的题目设置相对全国其他试卷来讲为诗歌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对于这四个选项,同学们在做题时候的普遍感觉是“哪个都对”、“找不到错误在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项对于诗句解释的高度正确性。通过对北京卷历年的选择题设置来看,即使作为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现了解读的偏差,一般错误的表达在整个选项的长度上所占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以三分之一为多,例如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中选择题D选项“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其中只有“期盼到岳阳楼下”部分出现了理解错误。又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题的A选项“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中,理解错误的仅仅是句首的“是”字,应翻译为“这”。另外,对于诗歌的解读不仅包括诗歌中某句的理解,还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读,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就更加方便同学们在考场紧张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试题 点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