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言
如果说每年中国有数千万的人关注高考,那么肯定有多得多的人关注高考语文作文考题。随之诞生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作文题能称得上是好题目,交什么样的答卷能拿上高分?
随着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逐一揭晓,诸如语文特级教师等权威人士对考题作出的分析、点评也像模本一样呈现到大家面前,在扣题还是偏题变得一目了然时,一个颇有深度的观点如是表达:当下民众和媒体之所以如此关心高考作文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得高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高考是孩子们的成人礼,每年高考意味着又有一批年轻人踏进成人门槛了,语文作文也承担了考查这些年轻人的精神成长状况的作用。如此言论一出,认为专业和扔出板砖的都站了出来,反对者的观点是,作文最本质的一面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已,承载太多就有价值强迫之嫌。
价值强迫,作为一个词语在高考作文中提出来,有过分拔高之嫌,但不得不说的是,不偏题的作文,确实是必须通过政治思想考核关的。比如上海卷题目中“钓鱼的故事”,如果考生从中读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悟出了“取之有度”的重要性,那么只要发挥正常,分数肯定能及格;再比如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如果你想到的是“教学相长”,就答对一大半了,而那个目前在网络上蹿红的对话版本(哟!您来啦!咱天上人间最漂亮的姑娘们在老地方候着呢!晚上又会挑谁呢?——对不起,我是警察! ”)则铁定只能在网络上自生自灭。基于此,有人问,作文这一项考核的究竟该是什么?是遣词造句、流畅表达,还是反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要说,文以载道是古训。而高考作文题真正的水平比拼,应是一代年轻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比拼,即便说得不真切,但至少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值得坚守的朴素观念。相信,答过全国卷I《有鱼吃还捉老鼠? 》的学生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即便变成“有鱼吃就不捉老鼠”的一员,但他至少明白,猫在本质上是有捉老鼠的能力和义务的。
在信息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高中毕业生远比父辈年轻时对社会有更全面的感知,他们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难免有价值观念的错乱。把语出惊人当个性,把拜金炫富当率真,也不是没有的事情。但我们很惊讶地看到,即便如此,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大多数的年轻人会用一种理性、成熟、符合正常人逻辑的方式去解读高考作文题。就好比如果《非诚勿扰》的马诺是辽宁省的考生,面对卷题“幸福是_____”(新浪编辑注:辽宁高考作文题不是这个题目,正确题目请点击查看),只要不是铁了心想拿低分,一定不会答“幸福是坐在宝马里哭”。
理性的思考,健全的人格,都是必需的,但又都不是一日能培养出来的。如果说思想的解放让今天年轻人变得个性十足,我只能说,我们一生中需要用心去写的“作文”太少了,也太少人把写作文当真了。这些年大家已经意识到,高考作文要贴近现实。一个很大的现实是,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倾向过于多元,而如何让绿色、环保、可持续、弘扬真善美、唾弃假恶丑……这些在作文中频频出现的理念不只出现在卷面中,这是一篇值得全社会认真去写的作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