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扬
在一位老师的搀扶下,南京81岁高龄考生汪侠走出考场。今年已是汪老第十次参加高考了,他是瞒着家人偷偷来考试的。(6月7日《现代快报》)
翻阅新闻后面的网民留言,绝大多数是劝告、质疑、嘲笑甚至谩骂。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吃惊。
批评汪老的留言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从汪老自身出发,认为在高考上浪费时间不值得,不如用来享受晚年生活——这类留言纯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另一类留言则是从“大局”着眼,认为汪老是在浪费高考资源,他如果考上大学,则势必挤占适龄学子的机会,浪费教育资源——我相信,有此想法的并不仅仅是那些留言的网民。
而在我看来,抛开高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分享教育资源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这些不论,汪老十次参加高考,恰恰生动地诠释了教育的本来含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我们经常这样说,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教育资源紧缺的年代,国家通过考试选择一部分人上中学、上大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则主要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针(目标价值)看上去无可非议、没有问题。
. 但是,随着教育资源日渐丰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思考教育,并逐渐寻找到了教育的本义:教育不应该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而应以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应首先着眼于对受教育者自己“有用” ,这种“有用”可能是通过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也可能只是为了享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滋补、充实精神世界。
这就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培养人才为本”。后者暗含着功利性目的,以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前者则从个体需求出发,更加体现了对于“人”的尊重。实际上,正是在对教育本义的不断寻求、正本清源的过程中,国家逐步放松了对残疾考生上大学的限制,取消了参加高考的年龄与婚否限制,于是包括汪侠在内的老年人才有了参加高考和上大学的机会。当国家取消高考年龄与婚否限制时,人们一致欢呼,而当真的有老年人考大学、上大学时,一些人却极尽讽刺之能事,这种叶公好龙式的人格分裂实在要不得。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