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大蒜、绿豆都可以炒作,一年一度鲤鱼跳龙门的“高考状元”又岂能放过。
连日来,随着各地“高考状元”的浮出水面,五花八门的状元榜纷纷出笼,并被冠以时下最牛标题:2010高考状元“世界杯”。
国人历来有“状元崇拜症”。“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是读书人自古以来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最大梦想。这种根深蒂固的状元文化延续至今,就成为“高考状元”热炒升温的最好社会心理土壤。另一方面,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陈旧教育制度,又固化了人们对“高考状元”的追星需求。这是多年来,不少地方屡屡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而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也因此,“高考状元”的炒作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年年变本加厉。乱象之中,最雷人的一幕,莫过于“状元”们沦为商家的代言花瓶。今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千家万户仰视的“高考状元”头像,终于落在了包屁股的内裤上,没有什么比这更显示在资本的强力面前,教育的颜面已经丢失到何等地步。
其实,何止是“状元”斯文扫地。在整个“高考状元”炒作的链条上,所有的利益关联方,本来就都奔着一个“利”字而来。
对“高考状元”的母校中学来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可以据此论功行赏、晋升加爵,而学校声誉的快速攀升,意味着择校费的水涨船高,急剧膨胀,所谓“高考状元郎,黄金招万两”之说,由来已久。一些地方主管也由此脸上贴金,自恃领导有方,政绩砝码加重。至于“高考状元”可以从当地教育部门及其母校拿到奖金,外加商家的赞助,自不待言。
高校则把争夺“高考状元”当作生源大战的有力武器,借此轰抬学校知名度。每年高考分数出来之前,各高校总是花样翻新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无非以“状元”为诱饵,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本校。据央视近日透露,北京的一些名牌大学今年都大幅提高了状元奖学金。广东某大学开出了今年广东省招揽状元的最高价12万元,同时免缴四年学费。西安一所大学甚至拿出上百万专款,鼓励各地高考尖子生报考该校。
有人认为,歌星可以炒作,影星可以炒作,流浪在街头的“犀利哥”可以炒作,上征婚节目的“拜金女”可以炒作,炒一炒“高考状元”又何妨?如此混淆是非的言论竟然堂而皇之刊登在我们的媒体上,说明多年来“高考状元”的炒作,一些舆论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别说歌星影星与“高考状元”本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不可相提并论,单说“高考状元”的炒作,除了对学校、商家等利益集团有利,那些被当枪使的青年学子几乎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报道显示,大凡入学后的“高考状元”,在很长时间内摆脱不了社会热议聚焦带来的心理阴影,也不愿提及曾经的荣耀,有些人因此郁郁寡欢难以融入正常生活。
从人才成长角度说,“高考状元”中确有天资早慧的佼佼者,但在今年今时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又有一定的偶然性。他们未来的长足发展,还有待生理、心理、智力以及情感、人格等诸多因素的逐步发育成熟,过早地拿“状元”说事,甚至以此作为制造轰动效应或牟利的工具,这不但不利于“高考状元”步入健康的人生之路,弄不好还会落入王安石说的《伤仲永》故事的结局。
去年发布的恢复高考30年来《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相当部分高考状元步入社会后成就平平,职业成绩远远低社会预期,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高考状元毕业后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成就,尚未出现“职场状元”。这一点不奇怪。因为高考的成功从来不等于人生的成功,读书的高分也不等于才智的高能。只要读一读世界早期教育史就知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警句,至今仍在书写着无尽的遗憾。
除了媒体的猎奇,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无疑助推了“高考状元”的炒作,所以要彻底终止这种现象,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几天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他说:
“一个世界一流强国,不可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要达到这些非常不容易,大学的精神、品位必须非常高。所以,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鼓乐齐鸣,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性。”
当记者问到“我们的大学精神缺失是什么原因”时,杨校长说:
“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
我想,不妨把这看作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大学校长,对当下愈演愈烈的“高考状元”炒作热的回答。(潘益大)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