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清华:从一类课程到精品课程建设(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20:42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2、建成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体系,全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0年,全校本科建成的9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87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中,基础课和大类平台课的比例占所有精品课的60%,新兴培育课程的比例占13%。这些精品课程共涉及校内34个院系和教学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学校立项支持建设的,充分体现了“播种”与“收获”的关系。由于注重顶层设计和重点建设,已建成精品课程对本科生培养覆盖面大,使大多数学生受益。如:几乎所有本科生均必修的《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入选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原“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体系中的5门课程全部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同时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培养非常重要的《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基础课也分别入选国家级或北京市精品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中有5门核心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大类平台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机械学院大类培养平台为例,所规划的15门学科基础类核心课程中有14门已建成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且绝大多数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生命学科、环境学科以及国学等的迅速发展和兴起,使得这方面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重点培育了一批适应这些需求的新兴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精品与文化中国》、《实验室科研探究》等课程,在任课教师们的努力下,这些都已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每年选修人数达千人以上,深受学生欢迎。

  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核心的精品课程建设,强调在科研探索中学习,强调师生教学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所映射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教师、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从2004年学校开展网上评教以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逐年上升,在全体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师中,被学生评为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从2004年春的25%上升到2008年春的67%,显示出学生对精品课建设有很高认可度和满意度。

  3、促进教学内容改革,推进研究型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使同学接触反映各学科的发展的最新知识,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能力。如精品课程《机械原理》,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传统的“以分析为主线”,建立“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着眼于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新内容体系。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始终站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前沿,多次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重大调整,课程建设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精品课程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积极探索。如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解决新闻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课程负责人范敬宜教授采取了名家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和新闻管理等方面的统领意义,开放课堂,邀请新闻界的著名人士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每一次讲课,学生都反应热烈,掌声雷动。新华社张严平说采访,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讲国际交流、人际交流,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正泉谈处理毛泽东、周恩来逝世的新闻背后故事,新华社副社长何平、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讲怎样当大记者、好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教条,而是鲜活的立场、观点、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束缚和枷锁,不是僵化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直接体现于新闻职业道德中的精神之花。

  4、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精品教材

  学校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注意配套完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课件、音像资料等各类教学资源。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中期考核、结题以及评选中,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一直被作为评价指标和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引导和激励,吸收大批教授以及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的骨干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精品教材建设,给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据统计,目前全校本科百门入选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几乎全部拥有自编高水平教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授课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有300多种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北京市精品教材,95%以上的课程拥有自主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利用学校的“网络学堂”现代化教学平台或专门网站开展网络教学,40%的课程自主开发了网络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材编者在编写主体教材的同时,还出版了实验教材、习题指导、教师用书等辅助教材,完成了配套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和任课教师提供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教材使用效果和效率。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一类课程建设到精品课程建设,反映了清华大学一贯坚持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同时,在全国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育部、财政部“十一五”的质量工程项目,也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比如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环境学》,是清华大学首创的一门课程。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该课程向全国推荐,每年都有很多院校的任课教师或来校与课程负责人研讨咨询,或派进修教师来观摩学习。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管理》,出版了教材、发表了论文,主持召开了首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国内11个高校管理学院的院长和20多位创业管理课程主讲教师参加了研讨会。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了两期“北京市高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我校多位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讲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及学科资源建设”等课程。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网站上,开放了约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全程教学录像,累计访问人次近70万,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清华大学课程建设成果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也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杨蕾、陈刚编写)

  案 例

  《机械原理》课程是清华大学机械大类各专业重要的平台课程,作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的典型范例,其发展历程折射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轨迹。 《机械原理》课程自1988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程”以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实践。1997年、2001年和2009年均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 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实现了名师、名课、名教材。

  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石。课程组注重教学研究与实践,结合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讨,并承担大量教学研究项目;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学科方向涉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展研究型教学奠定坚实基础;课程组还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并取得成效,形成了学术与教学水平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学梯队。课程负责人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主要讲员中两人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两人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两人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两人获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一人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在学校历次教学质量评估中,课程组教师均获优异成绩,并受到校督导组和学生的高度评价。2004年教育部国家工科教学基地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听该课,评价为“课堂教学效果优秀”,这样的评价在全国同类基地验收结论中尚不多见。

  课程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涵包括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考核等。课程主动适应新世纪机械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了“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落脚点是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新体系,将教学内容分为“机构的运动设计”、“机械的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三部分,突出了整机、系统和发展,专家与同行肯定为国内首创,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教学模式上,注意将启发式、参与式贯穿于全过程,从讲授型向研究型教学过渡。将课堂教学与撰写小论文、进行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和项目训练相结合,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动态仿真介绍研究对象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精彩的三维动画介绍各种机构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灵感;通过场景设置和人机交互,调动学生深入学习进程;通过多种媒体综合的优势,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增设小班专题讨论课以实现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讨论题多为无标准答案,教师提前将题目上网,学生自由组合准备并派代表在课上主讲、回答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学生们各抒己见,创造力和智慧相互激励。讨论课使学生学习到讨论的方法,这种研究型的模式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设置的设计型与研究型实验,由学生通过自学和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搭接实验装置,自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上,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期末开卷考试,且多为无标准答案、有工程背景的设计型题目,着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开辟免试通道,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项目训练取得课程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体现。课程组着力新体系教材的建设,经过6年努力,一套反映改革成果的新体系教材《机械原理教程》、《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于1999年出版。该套教材是全国唯一一套评为 “‘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机械原理新编教材。同期研制的“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系统”,经教育部鉴定评价为:“是我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至全国近百所高校,为全国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和教学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套立体化教材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作为教育部立项启动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之一,研制了“机械原理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包括了机械原理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系统、新世纪机械原理网络课程、基于积件思想的机械原理素材库和智能化备课系统、智能型开放式网络作业辅导系统和机械原理课程网站等,于2003年4月通过教育部验收,被评为优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向全国推荐。它的研制成功不仅对我国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同类学科网络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