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园里的“先生”与“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 14:31   新浪教育

  今日的清华学子回忆起梅贻琦校长,总是会对其“大师”之句推崇备至:“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办的好不好,重要的不是高楼与其他外观,而是看她能够吸引多少大师,能够培养多少大师,更要看学生在校期间在为学与为人方面受到大师多少教化和影响。

  悠悠清华百年,辉煌灿烂。无疑,重视延聘大师是重要的保证。而大师们在清华留下的清风,大师与学生之间结下的师生情谊,构成了我们怀念历史与展望未来时回味无穷的要素。

  l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25年,清华成立了“研究院国学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不长的几年办院历史里,培养了七十位学有专长的国学学者,其中有几十位在后来成为了国学大家或是人文学科著名学者。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曾被并称为四大导师。其实,导师并不是正式的职称,而是因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员为研究生,教授指导学生作专题研究,其与学生之关系便为导师。

  近代的中国,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千年的农业文化面对崛起势头强劲的工业文化,以为中国不论什么都非学西洋不可,不但要学,而且中国人也需要到西洋去受教育。当时的清华学校,就是一所留学预备学校,招收幼年学生,特别注重英文,也介绍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为之后进入美国大学预备。但是1925年的时候,曹云祥校长觉得这样是不够的,应该提高这个学校的水准,就要准备建立研究院,并首先从国学来开始建设。当时曹校长聘请的研究院的主任,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吴宓先生。清华的工字厅里,菏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里的大师吴宓把这里称为“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这里的人尚未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这就是大师吴宓给自己的定位,鞠躬尽瘁,甘作清华名师的护卫走卒。吴宓表示,研究院对于教授讲师“务敦请国内硕学重望”,应具备三种资格:(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曹云祥校长曾想请胡适来清华担任研究院导师并主持研究院。胡适婉拒了邀请,但是他推荐了三个人给曹云祥。 

  胡适推荐的第一位导师是梁启超。梁启超在国学研究院主要授课为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梁启超所讲并不是专门之学,而是通论为主,体现了他“通儒”的特点。在老清华学生的记忆里,梁启超双目炯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他那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超人,用手一敲秃脑壳,就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诗词。有时候,他手舞足蹈,讲得口沫四溅,他的演讲不知鼓起了多少人的文学情思。

  胡适推荐的第二位导师是王国维。1924年12月9日,校长曹云祥把印刷格式的普通聘书交胡适转给王国维。事后曹云祥觉得不够郑重,遂把毛笔手写的聘书寄给王国维,并附一封信,说明前事“殊欠敬意”。吴宓非常佩服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识,去请王国维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的时候,到了王国维家里,行三叩首礼,让王国维先生很是感动,觉得吃洋面包的这个年轻人还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来了。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了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1925年,王国维先生住进了清华南院,就是今天的照澜院。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王国维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他内向而不善交际的生活,写出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人间词话》。

  胡适推荐的第三个人是章太炎,章先生没有接受清华的聘任,但清华国学的大师光辉,依旧耀眼。赵元任,是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1910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绩,考取清华第2批庚款留美资格,攻读康奈尔大学,创下最高总分纪录。1918年,赵元任如探囊取物,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赵元任先生本来在国外是学物理和哲学的,但是也非常地喜欢研究音乐,研究音韵学,研究语言。大家所熟悉的,是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教授刘半农的诗谱写成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学美国时曾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得过满分的高才生,此时和刘半农一样,作了语言学家。就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而赵博士第一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了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去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伊伊”“侬侬”。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吴宓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与吴宓十分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但却一个学位也不要。他既有旧传家学,又精通30多种外语,被世人称为“教授的教授”。吴宓先生来到清华之后,赶快了推荐陈寅恪,因为他觉得陈寅恪学问实在不在前三位先生之下。经过他的推荐,学校3天之内就下聘书。

  1925年到1929年,是清华国学院的年代,几位导师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的辉煌与影响奠定了清华初期的学术声誉,清华国学研究院也早已成为清华大学足以自豪的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对这些为清华开创独立学风的老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他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28年,在罗家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继续不拘一格,积极延聘名师。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而吴宓在“五四”新旧文学之争的时候,攻击新文学运动甚力,并且同罗家伦打过笔墨官司。现在罗到清华做校长,吴宓为此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罗家伦说:“哪有此事,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此后,罗家伦不仅继续聘请吴宓任教,还提高了他的待遇。

  罗家伦听说南开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亲自去天津诚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开始,蒋廷黻不为所动。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廷黻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在清华期间他潜心研究,其关于晚清政治、外交以及东北三省的研究成果,成为近代史学科形成初期的重要典范。 

  无论是吴宓还是曹云祥还是罗家伦,对于真正的名师,都有着极强的重视,自身表现出来的就已然是大师的风度。

  l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知识的传承、学问的探究、为人为学的互助互勉,无数动人的篇章都源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清华园记录了很多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的感人故事。

  王国维进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后,入住清华西院18号和19号。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国学研究院除了讲书授课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他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书房研究学问。但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辩论,他都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当时的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一次,学生姜亮夫填了一首词,想请王国维帮自己看一看。他晚上七点半到王国维家,王国维看了之后说:“你过去想做诗人,你这个人理性东西多,感情少,词是复杂情感的产物,这首词还可以。”王国维便帮他修改,一改改了近两个小时。晚上九点多,词改好后,姜亮夫告辞,王国维要家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一直送到清华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等姜过桥后他才回去,他对姜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桥,路便好走了。”闻此语,姜几乎落泪,此后一生难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