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国家事业重于一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5日 11:50   新浪教育

  由《社会观察》供稿

  采访/张昱 冯洛苏

  他曾经亲眼目睹“一•二八”事变中,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的上海,房倒屋塌、生灵涂炭的惨景。从那一刻起,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就成为他内心深处不可摇撼的梦想。

  他曾经在清华大学航空系就读,又在战火纷飞之中,和同学们一起内迁。动荡的岁月里,清华刻苦的学风、坚定的报国信念,成为他日后学成报国的不竭动力。

  他曾经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总设计师,少年立志造飞机的他,开始了导弹的研制。面对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面对“文化大革命”无孔不入的政治阻力,他和同事们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从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到第一枚远程导弹,23年,谱写了祖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战歌。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屠守锷。退居二线后,屠守锷仍然在中国航天领域担任高级技术顾问。3月21日下午,已是耄耋之年的屠守锷,在家中接受了《社会观察》特约记者的采访。

  屠守锷的家,没有过多的装饰,雪白的墙,简朴的家具,然而收拾得十分整洁。坐在面前的老人,谈话时,表情平静柔和,语调却十分坚定。

  屠守锷是一个爱书的人。他的书橱里,一边整齐地摆放着《毛泽东传》、《中国共产党党史》等书籍,另一边则是《结构设计》等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正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阔别母校六十年的老人,深情回忆起清华早年的历历往事。

  清华,学习航空知识起步的地方

  《社会观察》:您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当年清华留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屠守锷:清华校风很好。我1936年考上清华大学,1937年日本人就侵略中国。清华先是迁移到长沙,后来再转移到昆明,我们就跟着学校跑,1940年我在昆明毕业。在此期间,我感觉清华学风是特别能吃苦。在那样动乱的时期,大家都很忙、很累,但是同学们自觉坚持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坚定信念将来要报效祖国,可能是受抗战那种大环境的影响吧。

  《社会观察》:您在清华第一年是在机械系读的,航空系成立后您马上就转了过去,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坚决转系?

  屠守锷:清华大学机械系下面本来就设有一个航空所,后来在1937年清华正式成立航空系后,机械系就合并进航空系,所以对我来讲没什么变化,不存在转系的问题。不过在我脑海里,“我们要造自己的飞机”的想法早就有了。“九一八”事变以后,紧接着是“一•二八”事变,日本飞机在上海、江浙一带捣乱,当时我就十分憎恨日本侵略中国,想到以后要研制属于中国的飞机,保卫自己的领空。

  后来,由于工作岗位原因,我转向导弹的研制工作。虽然搞导弹就不能再搞飞机了,不过里面很多构造机理是相似的,我还是发挥了自己在清华和在国外学习时的一些优势。

  回国从事导弹研究

  《社会观察》:您在清华毕业后又前往美国留学和工作,但是您在得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后立刻回到祖国,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

  屠守锷:我到美国留学,原本就是想多学一点本事,绝不想在美国安居乐业。1941年我到美国时,美国还没有参加战争,不久日本就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拉进战争的旋涡。日本跟美国开打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还是很宽松的,我在美国学习两年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航空公司,也想借此学点东西。但是到战争结束,我就想回来了。我之所以这么坚定要回国,跟我一开始的思想有关。我立志要搞航空造飞机,但我不能在美国造飞机,这个思想很明确,根本不存在思想上的斗争。回国后就先回到清华大学教学。

  《社会观察》:1957年聂荣臻元帅邀请您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研究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但是1961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需要中国科学家全面接手,当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屠守锷: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我们就自己干,他们走,不妨碍我们干。开头几年,我们这个工作组从仿制做起。之前苏联专家搞了一个导弹,我们通过仿制慢慢懂得导弹如何组成、性能是怎样的。我们自己搞的第一个导弹把射程提得远了一点,要打远一点的话,推进剂要加一些,发动机也稍微加大点推力,结果导弹就被拉长了。1962年,第一次飞行试验失败了。

  《社会观察》:你们是如何走出第一次飞行试验的困境的?

  屠守锷:这个失败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我个人来讲又多懂了一些东西。

  首先来讲,导弹加推进剂以后变长了,变长以后会产生抖动,碰巧原来的方案里面有一个设备,放的位置不合适。两个东西一振动,把发动机系统搞烂了。之前我们不了解,失败后查出问题所在,加以改进后,发射导弹就成功了。接下来,用这样一个改进以后的方案,把核弹头放在一起做两弹结合试验,也搞成功了。

  因此,失败对我们的实际应用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社会观察》:远程导弹的设计是在“文革”期间进行的,遇到一些政治阻力,你们当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屠守锷:主要是因为周总理的保护。周总理当时下命令把我们都保护起来,必要的时候派战士用武力保护,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当时,我们虽然也分两派,“915”和“916”派,但是大家都知道搞导弹对国家有好处,所以也不会乱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国家事业重于一切。

  在“文革”最艰难的岁月里,周总理始终关心中国远程导弹计划。周总理曾经出面把我们召到人民大会堂,听取了我们的研究计划和报告。在试验过程中,还叫我们每天要给他电话汇报,对这个项目抓得很紧。1971年,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的初步实验已成功了。周总理去世后,他对远程导弹的支持性政策还在,由聂荣臻元帅带头执行。这样,虽然经历波折,但是在9年后终于成功将远程导弹发射到太平洋。

  朴实的母校赠言

  《社会观察》:清华百年华诞之际,作为清华老校友,您要对母校和青年学生说些什么?

  屠守锷:清华学子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认真掌握知识和技术,今后为国为民做贡献。以前我在清华的时候,觉得学校风气很正,同学们的学习目的都很端正。当前在许多大学里,一些学生不想下苦功夫学实际的知识,只想要考分和混文凭。这种只看考试不研究学问式的学习没有任何意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