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成归来 胸怀拳拳救国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4日 13:59   法制晚报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1914年6月的一个傍晚,欧洲大战即将爆发,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里,几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闲谈。    有人提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那么留学生们为何不能办一份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呢?此言一出,得到了诸人的赞同,于是,一本被称为《科学》的月刊就这样孕育诞生了。

  这本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在之后的近40年里,《科学》月刊成了中国人最早,也是最大的了解科学知识的阵营。

  这几位年轻人分别是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杨杏佛、周仁、章元善、过探先、秉志和金邦正。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因庚子赔款来美国留学的学生。不久,胡适、竺可桢等留美学生加入,壮大了这个年轻的团队。

  这是一个留学美国后,却从来不曾卸下的科学兴国之梦的开端。

  ◎本版参考书目

  《竺可桢年谱简编》

  李玉海

  《竺可桢全集》

  竺可桢

  《四十自传》

  胡适

  《胡适日记》

  胡适

  《再造文明之梦——

  胡适传》

  罗志田

  《水木清华》创刊号

  清华大学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1917年,庚子赔款第二批学生胡适即将归国,他在一篇题为《吾辈留学生的先锋旗》的日记中写道。

  在1919年的少年中国会上,他在演讲的末尾,再次提出了这句引自《荷马史诗》的话,鼓舞青年人。

  开设新专业  夺回气象主权

  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地学系的博士学位回国。随着这些早期庚款学生的陆续回国,科学社的本部也迁回了国内,改名“中国科学社”。

  竺可桢在科学社内负责编辑了“卫生谈”专栏,撰写了《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等文章,多是科普之用,被国内刊物争相转载。

  回国后,他接受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的邀请,在南高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第一个气象专业。

  竺可桢亲自教授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和世界气候这几门课。很快,全新的专业吸引了全校1/20的学生。

  竺可桢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地学、气象学专家,气象学专业也终于在中国立住了脚。他还在南京钦天山上设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气象观测台,总结出首个中国气候区划指标和方法,并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天气预报。

  能在国土上独立自主地发布天气预报,被称为这个国家的气象主权。至此,他终于把气象主权夺回到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那时,距德军占领青岛设立气象天测所已过三十余年。

  九十余年前,这个踌躇满志的有识青年,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即无巨万之资,凡吾人目所见,耳所闻,手所触,各种天气现象,皆有可记之价值。或持斧入野以探矿石标本,或以寒暑表测定空气之温度,日日而为之,则数年之后,其成效必可观矣……”

  力推白话文  成为“五四”先声

  几乎是同时,与竺可桢同属第二批庚款学生的胡适也从美国归来。虽然出国前他听了二哥的劝,选择了农科,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越来越觉得这门学科并非自己所爱,他说学习文科也一样可以改变中国。随后,胡适转学哲学。

  即将回国的胡适,在美国创作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1917年初的《新青年》上。他提出白话文才是“中国文学之正宗”。很快,更为激进的钱玄同也发出了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口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的发表,更是对这一运动的支持。

  回国后,胡适不遗余力地践行着自己所提倡的白话文,将白话文运动推至高潮。

  这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成为不久后五四运动的先声。而这个不满30岁的激昂青年更是以极快的速度被学界所知。无论是赞扬抑或讥讽,他始终不曾停下自己的步伐,不曾被外界所动摇。

  即使到今天,那篇代表着胡适的一部分治世理念的《非留学篇》,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以他人之所长,被我所不足,庶令吾国古文明,得新生机而益发扬光大,为神州造一新旧泯合之新文明”。

  荡涤旧体制  用上西方思想

  带着教育兴国的思想,胡适到北大中文系任教。彼时的中文系,全是章太炎的后学所掌控,胡适成为格格不入的外来者。他回忆说,许多学生都比自己有国学功底,他没日没夜地钻研学术,甚至拿出了当时风靡北大的太炎学说,字字句句地研读。

  同时,他开始在自己的课上将西方的一些思想运用起来。在他所讲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他采用西方近代哲学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文学,提出了“儒”早在殷王朝时就有,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中兴者的理念。

  这些理念在当时的中国都极为创新,胡适用自己所学的西方文明荡涤着旧体制。

  之后,胡适历任自己的母校中国公学的校长和北大校长,一名学生回忆说:“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但我可以说它奇特,为什么呢?思想自由,教职员同心协力,有向上的精神,没腐化的趋势……”

  此时,竺可桢也出任浙大校长。两位昔日同学,都在各自的学校做着大刀阔斧的改革,书写这一代人的教育史。

  正如胡适曾经发愿:“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指美国)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归国留学生

  三成选择“授业”

  在2010年年初的《水木清华》创刊号上,对那个年代的庚款学生,有着这样一份统计:

  截至1925年,清华庚款留学生约有620人回国,在教育界的约有33.78%。

  1949年以前,庚款留美毕业生任大学校长、院长39人,系主任63人,教务长11人。

  如北大校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浙大校长竺可桢、厦大校长萨本栋、川大校长任鸿隽等。

  同时,这批学生归国之后,也有多人成为了著名学者、相应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包括叶企孙(物理)、吴有训(物理)、胡明复(数学)、周仁(冶金)、竺可桢(气象、地理)等。

  ●结语

  时间缓缓地回放,直至指针朝向1917年,胡适这个后来文风颇为犀利的学者,此时只是一个戴着眼镜、嘴角始终含笑的翩翩少年。

  他为数月后即将回国而有些兴奋、有些紧张。

  他明白自己前途未卜,他甚至分不清他乡和故乡。

  数千年的西方文明史在他的脑海中翻飞而过,在那篇名为《吾辈留学生的先锋旗》的日记中,他记下这样一段从古罗马的《荷马史诗》中穿越千年而来的话语: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本版文/记者  徐天

  制图/周建文

  1910年第二批留美生和游美学务处会办范源濂、总办周自齐、会办唐国安(前排三位左起)合影,留美生中包括竺可桢、赵元任、胡适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