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5万校友返回母校(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5日 09:33   京华时报
老校友相见,共赏留影后的照片。本报记者范继文摄老校友相见,共赏留影后的照片。本报记者范继文摄

  昨天,清华迎来百年庆典的正日子,来自全世界的5万校友返回母校,共同分享清华百年的喜悦。一时间,校园中人头攒动,二校门、大礼堂、日晷这些清华的知名景点,到处都是回校寻访记忆的校友。校园内不断能看见白发苍苍的校友间相见时孩子一样的笑脸。

  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很多摊点,校友可以选购纪念图书、文化衫等。记者发现,最受校友欢迎的是校庆当天的邮戳。早上7点,就有校友在邮政摊点前排队等待盖邮戳,大部分人手上都握着十多个纪念封和纪念邮票。

  清华邮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共在校园内设有4个摊位,仅二校门一个摊位,在两小时内就售出了2000多个纪念封,购买纪念封的校友往往都是为了能盖上有“4月24日清华”标志的校庆邮戳。排队的长龙足足有50多米。该邮局工作人员表示,之前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共准备了5万个纪念封,能保证所有校友的需求。

  在清华有不少标志性的建筑,让不少校友争着留念。而在众多的留影景点中,作为清华第一个教学楼的清华学堂和22日刚刚剪彩的新清华学堂成为人气最高的两个留影点。

  昨天,校史馆面向校友开放,新落成的清华大学校史馆由校友捐资2500万元建成,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其中有梁思成的入党申请、钱学森当年的公费留美志愿书、清政府外务部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闻一多被暗杀后毛泽东发给家属的唁电等珍贵的档案资料,著名的场景“荷塘月色”也通过动态影像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校史馆一楼展厅的正中有一座“院士林”,在一片以“清华简”为形象的竹简林中,展示了460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两院院士以及119位人文社科名家的照片。

  前来参观的一名老校友告诉记者,她刚刚在院士林的照片中找到了自己读书时的同学,非常激动。

  ■那些清华人

  1老校友

  坐着轮椅回学校

  71岁的蒋先生虽然身体不便,但仍坚持让女婿用轮椅把他推到学校。他是62届无线电系的校友,这次同级的同学有30多人都赶了回来。“看看母校,和老朋友相聚,是最开心的事。”

  同班的黄宗庆校友是特地从香港赶回来参加校庆,“上一次回来是在4年前,这4年,大家都老得很快,变化太大了”。正是这种感情,让他特别珍惜每一个相聚的机会。

  回想自己在清华的时光,黄宗庆表示,清华人办事的扎实和坚实的基础,让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受益良多。

  2 准校友

  台湾考生提前到

  在昨天参加清华庆典的学生中,还有一群特殊的“未来清华人”。他们是即将在新学年加入清华的港澳台学生。

  来自台湾的小谢告诉记者,他们21个台湾学生正好要来参加周一举行的清华入学面试。所以学校特别安排他们早几日来到北京,一起参加清华百年校庆的活动。这几天,他们在学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景点和实验室。“觉得好幸运,能够赶上那么好的机会。”

  小谢告诉记者,台湾联考前12%的学生拥有申请清华的资格,他们还需要经过清华的面试。对于这几年参观的心得,他表示清华比他在台湾看见的大学要大,大陆和台湾的体验也很不同。他们来到这里,是看重更广阔的平台。

  3 清华之家

  一家16位清华人

  陈允康老师是电机系的一位老教授,在他的家庭里,先后走出了16位清华学子,其中6位在清华任教。恰逢百年校庆,陈老师一家人回到清华校园。

  陈老师的父亲陈裕祺先生是1920级的清华学子。1951年陈老师和他的孪生弟允济一起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随后他的两个妹妹允文、允惠相继进入清华。他和他的妻子金国芬女士是同班同学,1952年他们相识、相恋,毕业后都留校任教,至今在清华园已生活近60年。岳父金涛和妻子的两个哥哥国藩、国梁也都是清华学子。后来陈老师的两个儿子陈健、陈伟也相继进入清华。

  陈允康提起家庭特别是清华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时十分激动:“可以说,我的家庭有着非常好的文化氛围,非常注重为人为学。道德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清华教育我们重视事业,淡泊名利。诚信做人,为国家奉献不求回报。”

  一家三代清华人,见证了百年清华的发展历程。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