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家点评:我们的作文究竟出了什么问题(3)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8日 20:17   《课堂内外》杂志社

  三、跑题混搭,不容忽视

  全面审视64篇参赛作品,尽管有很多亮点,但一些具体问题也不容忽视。理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把握写作的本质,推动作文教学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一)审题不是雾里看花

  “小路边”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命题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小路边”的风景,以一隅之地而见出自我,在停驻中回味、游戏、幻想,而不是在“路上”追逐未可知的前方。这与“大路”“路上”“路”等题目有着相反的内涵特征。

  从大赛作文中,很多同学把握住了命题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构思:

  正向构思:

  1.人生路上奔波不已,路边却有悠闲时光,何不停下奔忙的脚步,在路边稍作休憩。

  2.路虽小,间隔就小,小路联系了两边两情感;路虽宽,间隔就大,大路疏远了两边情感。

  3.小路虽坎坷,却有路边的鲜花绿草做伴同行,人生之路何其美哉!

  4.写小路边发生的美好人情、故事、回忆,洒落的心事、泪水等。

  反向构思:

  1.小路边荆棘丛生,只有奋斗才能走上人生大道。

  2.小路边站着无数的人,他们给你掌声还是批评,取决于你在路上行走的姿态。

  3.只有抵御小路边鲜花野草、清泉树荫的诱惑,才能走入人生大道。

  但有一部分同学,可以说完全忽视了题目的内涵限定,任意写作,天马行空,很难看出作文内容与题目有所关联。跑题的作文构思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围绕一家叫“小路边”的蛋糕店或路边的一家咖啡馆展开故事。

  2.通篇的写作对象为“路上”或“路”,与“小路”“路边”无关。

  3.站在“小路边”回忆,而后发生的所有故事与“小路边”无关。

  4.完全与“小路边”无关,只是偶尔在文中的对话或描写中出现“路”或“路边”的字词。

  跑题作文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把文中所有出现的“小路边”替换成“大路边”“湖边”“高楼边”“田野边”等,文章的内容依然成立,这与题目的关涉显得相当松散,很难让人相信作文是在把握题旨的前提下写成。这类作文容易给人留下套作的恶劣印象,也检验不出选手真实的作文水平。

  从试卷分析的结果看,跑题的作文有24篇之多,占全卷的38%!为什么看似没有审题难度和限制的题目却给考生带来了这么大的困扰和灾难呢?前几年话题作文大行其道,“三自”(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要求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有的话题大而空泛,比如像人生、学习、初中生活等,几乎毫无限制可言。学生长期深受话题思维的影响,审题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当真正需要建立题目与内容的关联时,学生仍然“麻木不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出现“打擦边球”等跑题作文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审题暴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因为受到话题思维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薄弱。就切题的作文而言,题材内涵的指向单一,大多联系人生道路,关注理想拼搏、人生抉择等宏大主题。对处于青春年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初中生来说,这老成的主题明显与初中鲜活朝气的生活存在隔膜。如此隔阂的主题却被很多同学自觉写入作文,并洋洋洒洒地抒发吟咏,壮怀激烈。显然,这种毫无乐趣可言、毫无青春可言、毫无性情可言的作文已走入了误区。

  唯有表现真实生活,出入心灵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创新的作文。切题作文的老成、跑题作文的漫无边际,折射出作文存在的痼疾,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开心灵,自由而快乐地书写呢?

  (二)“虚构”不能承受之重

  本次大赛特等奖选手朱恒宇上台领奖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的作文都是“编”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这个大奖。其实,他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秘密,即伟大的作品大多都是“编”的,在虚实之间,如凤凰涅槃般呈现艺术的恒久魅力。但此“编”非编造,而是建立在生活情理基础上的虚构、再创造。

  本次作文大赛直接写小小说的有22篇,加上童话、故事新编以及有虚构成分的记叙文,大约超过70%的同学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进行虚构。虚构,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但故事的成色取决你对情节、人物、情感的综合把握,火候到了,故事便水到渠成,令人回味。

  当然,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这里我们讨论的虚构作品主要是运用想象、奇幻、科幻、变形、重塑、嫁接、改编等基本手段进行叙事的文本。本次大赛作品在虚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言尽无味,缺少想象

  (1)“我”是一只经过了烈火煅烧的酒壶,落寞地等待着一个识货的人。他出现了,于是陪伴着他走遍千山万水,见证着他写下千古名句,原来他就是李太白。后来与他失散,滚落到小路边的一个烂泥塘里,“我”遭受着烂泥、小虫的嘲弄,决定爬出去。虽然满身污泥,受人奚落,但我仍然坚持信念,等待自己的重生。终于,李白又找到了“我”,带着“我”遍访名山而去……所以,人们在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放弃。

  (2)“我”是小路边的一棵苦楝树,是树精,看着他从小长大,享受童年的快乐。十几年过去了,他长大外出打拼,回来后“我”看到他少了洒脱,多了忧郁;又是十几年过去,他去了大城市,“我”也跟随着他的脚步,在他每天必经的小路边扎下根。他看见了“我”,对“我”却如此陌生,欲望让他丧失了快乐。有一天,他死了,“我”成了可有可无的风景……

  一只酒壶见证着李白整个人生的沉浮,一个树精看见了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多么宏大的叙述!横亘时空,一生尽揽,可谓面面俱到。但我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详尽全面的叙述、跨度巨大的时空,哪里容得下细腻丰富的情感与情景呢?在浮光掠影的场景转换中,没有一处内容给人留下印象。只有巨大的空架子,少了那一颗颗闪光的铆钉和精美的雕饰,这样费尽心机搭建的高层建筑,真不怕暴雨袭来,落得个碎砖残瓦,满地狼藉么?我们建议,内容的开口可以小一点,以小见大,精心写好一两个场景即可。就算写人生并非要从生写到死,从落寞、发迹写到精神回归,你写的毕竟不是长篇小说。

  2.模仿照抄,缺少创意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篇作文的内容线索:

  (1)“我”中考失利了……对不起辛劳的父母,然后决定离家出走……月光下,遇到路边的一株仙草,鼓励“我”不怕困难……母亲找来了,看见她消瘦的背影,“我”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2)莫真儿一直向往名师荟萃的A中……事与愿违进入C中,自暴自弃……巧遇A中就读的同学,深感羞愧……发奋努力,考得全县第一名……她找了属于自己的风景……

  (3)陈奶奶在小路边卖冰棍,便宜可口,深得大家喜欢……“我”想吃冰棍却没带钱,陈奶奶愿意赊账……听说陈奶奶的丈夫几年前车祸遇难……一天,“我”拉肚子,父母怀疑“我”是吃了陈奶奶的冰棍所致……校门口小贩的零食查出问题,而“我”那天刚好吃过……“我”失去一份信任,后悔……

  (4)放学路遇一个满头白发老奶奶……出于怜悯,“我”买了她兜售的纸……她找不开“我”的钱……“我”忘记了这回事……几天后,她等到了“我”,送还找补好的钱……“我”愣住了,她平凡却伟大……

  (5)花憬穿着碎花裙在花海里徜徉,遇见了男孩夕恒……花憬和夕恒躺在花海上笑了……花期过去,夕恒走了……十年后花憬猛然间发觉风信子花的花语是等待……他们又相遇在花海……

  (6)天杨在小路边捡了一个弃婴……她背负家族的责难……天杨为孩子取名沈昕,经常带她到小路边看花……没有爸爸的沈昕很孤独……一个男人进入她们的生活……天杨去世,坟墓前,一对父女在祭拜……沈昕被爸爸搀扶着,原来她一直看不见……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这6篇作文的内容重点,就是要让大家看看推动这些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点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第一篇作文老套的开头,老套的过程,老套的结尾,整个情节皆在预料之中,毫无特色。尽管凭空生出一棵仙草,除了莫名其妙之外,留给我们的还是老套的印象。第二篇作文,先遇挫折自暴自弃,再遇同学争口硬气,后发奋努力勇夺第一……这就是成功者的“发迹史”么?成功是不是太容易了?这个故事的框架是不是似曾相识?第三篇作文告诉我们好人总是悲惨的,别人总会误解的,真相总会大白的,自己总会后悔的模式化的情节暴露无遗。第四篇作文告诉我们总有一个记性不好的孩子忘记取走自己的钱,总有一个善良的老人无悔地守候,总有一个精神叫平凡中见伟大……无语了。第五篇作文是青春小说的套路:少男少女相遇花海或咖啡馆,总之是一个很浪漫很小资的地方;然后他们互生情愫,却又原因不明而不得不分开;最多十几年后,时间一定不能太久,他们又莫名其妙地相遇了。世界太奇妙了,所有不合情理的地方都被美丽的布景遮掩,但疑点太多,终究会露出马脚。第六篇作文也是一个套路,是影视剧典型的滥俗情节。弃婴,亲人责难,陌生男人,劳累过世……尽管作者留了一手,想给读者来点意外,最后才交代弃婴原来双眼失明。但细细一想,这个意外的意义不大,瞎与不瞎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我们敢肯定,最初这类故事似乎很受欢迎,否则不会有大批的人争而效仿,但随着生活的刷新和思维的进步,这些故事模式就越来越掉价,产生审美疲劳,逐渐沦为过气的“古董”。如果大家还抓住这些模式不放,僵化思维,远离真情实感,难免在虚假编造的旋涡中沉迷,而丝毫得不到一点进步。

  3.结尾升华,过度点题

  据统计,在结尾升华拓展,紧扣主题、过度点题的文章有15篇左右,约占全卷的23%。虽然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尾要不要回扣主题,拓展升华,显豁主旨,这是由文章的内容、文体、表达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有一篇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在村子的一条小路边风景很美,但偏偏长着一棵丑树:扭曲的树身诡异地分成几半向四周长去,树身呈死灰色……叶子深紫色,带着妖异的粉红。那奇异的形状和令人作呕的颜色,使它有了“丑树”的称号。树的周围寸草不生,人们都认为它被上天诅咒,又称它为“鬼树”。村里的人敬而远之,恨不得它早点枯死。直到有一天,村子里来了几个生物学家,他们如获至宝。原来这是一棵几百万年的树种!

  文章的最后这样写:

  人散了,古树走了,曾经寸草不生的土地如今长满了鲜艳的花。可小路边再也没有往日的欢乐。人们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他们望向丑树曾经矗立的位置,眼里便有了几分失落与惭愧。没想到那毫无用处的丑树竟如此伟大,它的静默曾被他们嘲笑,现在却成了对他们的讽刺……

  呵,小路旁的那棵树哟……深深地怀念你呵……

  其实,结尾只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小路边再也没有了古树,当然也没有了曾经如此讨厌它的村民,那里虽然鲜花遍地,却很久都没有人去……最后一句话“呵,小路旁的那棵树哟……”,更是情感泛滥、过度提升的典型。

  一些文章在故事结束之后,总要议论抒情一番,这也是应试作文常见的处理手段。我们平时多写应试作文,破题、点题、扣题,做得面面俱到,加之老师耳提面命,作文的主题不要过于隐晦,担心让人看不分明而导致失分。在这种写作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结尾升华拓展、显豁主题的惯性思维。结尾并不是不要升华文章主题、提升认识境界,只是不要过于铺张,就像开了道场,各种器乐响成一片,主宾不分,弄不清东西南北。冯骥才在《珍珠鸟》的结尾只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境界全出,让人回味。还是那句老话,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就不要过多地阐释说明,废话多了,不仅有伤文章的整体风格,还可能使本来精彩的故事因为“狗尾续貂”而大倒胃口。

  (三)混搭之风正劲吹

  据百度百科,混搭的英文原词为Mix and Match。最初,混搭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性化的风格。其实,混搭在各个方面早已存在,比如在建筑装饰上就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将中式、欧式、田园式混合的装饰等。而说中国话,写英文字,留长辫子,戴瓜皮帽,着长袍马褂,穿剪口布鞋,手拄文明棍的辜鸿铭则是文化和气质上古今混搭、中西混搭的典型人物。

  混搭,在本届参赛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谓混搭之风正劲吹。比如苏致雅同学文白语言的混搭,现代与古典的混搭,尽显古朴与时尚韵味。杨思同学新编《西游记》,语言上漫画的视觉感和网络的幽默感混搭,内容上神话传说与现实社会的混搭,紧跟时代潮流。还有一篇作文在写作风格上进行了混搭的尝试,请看这篇作文的这些段落:

  我喜欢在午后坐在小路边,看暖暖的阳光照到我的红房子顶上,看城镇里升起来的炊烟,看在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噢不,应该说是来来往往的机器人。

  没错,我是一个机器人,一个出厂之后就待在这个地方随时准备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机器人。

  ……

  我以风一般的速度跑到了城镇,在威尔斯街买了一块黄油后再一路狂奔到格林太太家。“哦,我的上帝,你的动作可真不是一般的慢。”接着我帮黛安扎了羊角辫,她惊恐地大叫,抱怨我怎么给她弄了这么土的发型;帮马瑞斯整理房间,他说你最好把你碰过的地方再擦一遍,否则走着瞧;帮格蕾丝移种植物,失恋的她冲到我面前突然将一盆土壤从我的脖子倒到了我的衣衫里……

  ……

  我们和人类展开了战争,西边的天空是血的颜色,羊齿蕨爬上了我的红房顶。

  若干年后,我穿着长裙去上班。地铁上的我依旧叫“路边”,只是再也没有谁嘲笑我。

  ……

  我惊慌,突然间光线流转,我一下睁开眼睛,耳边是外婆的声音,竟和黑猫的声音一样,“路边,快起床咯!”

  “呼——”竟是梦一场。我直起身,看到窗外弯曲的小路。瞧,外婆家也坐落在小路边,傍晚时分,静谧而美好。忽然,我瞥见了枕头边的一个物件,是一个类似芯片的东西。

  这篇文章中有唯美画面,有人情冲突;有机器人,有人机大战;有时空穿越,有虚幻梦境……可以说糅合了青春小说、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的某些风格元素,混搭成一篇绮丽的作品。

  当然,混搭,作为作文的一种手段和风格,其目的还是为了表现内容特色,体现自我风格。混搭并不是万能妙药,也非“乱搭”,有的混搭反而越“混”越“乱”,这样的混搭则需要纠正。

  1. 文体混搭,不伦不类

  文体混搭的现象在历年创新作文大赛作品中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小,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所以还是有提及的必要。一般来说,这种现象多为记叙类文体与议论类文体的混搭,既不像记叙文,以叙事抒情为主;也不像议论文,以论证观点为主。这类文章往往是先叙事,后议论,篇幅各半,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这种写法一直被人诟病,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何以屡禁不止、屡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思维上少了根缰绳,一方面想叙述故事,另一方面又想提升感悟境界,结果两方面都没讨到好处。

  2. 内容混搭,风格怪异

  很难想象言简意赅的鲁迅写言情小说是个什么局面,也很难想象诗情画意的郁达夫和沈从文写时政评论,是否还和他们的小说、散文一样大放光彩。每一位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见文如见人,风格就像身份证,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果不加区别地实行“拿来主义”,见什么收什么,不仅破坏和谐纯粹的表达风格,而且使混搭的作品成为可笑的拼凑货。

  本次大赛中有的作品深受多种风格的影响,混搭而致混乱,就像涂鸦,或许某些部分还算清晰正常,但整体上看,内容奇怪,令人眼花缭乱,有拼凑之感。比如:

  我叫莫寻,是个十分普通的中学生。我家住在各地人杂居的村庄——异山村。

  ……

  暑假,我回到异山村。为了磨炼自己,我准备去找一份临时工作。听说村南边上开发了一片旅游区,我便走到了那儿。放眼一看:青山脚下一片古香古色的民居,木雕与白石墙相衬,很是赏心悦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和谐景象。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我抱头鼠窜,这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跟我来避避雨吧。”一个身着黑色西装的男子举着一把大黑伞带着我走到了一个大门前。……一道明亮的闪电之后,门开了。开门的是个矮子。小矮人说:“你好,小伙子,我是矮人族的,我叫卡罗!”……“你被录用了,威尔餐厅,月薪八千。”……

  ……

  我迫不及待地插一句嘴问:“那你一定知道怎么才能进入天堂?”男子微微一笑看着我:“你一定不怎么看《圣经》吧?”我不服气地说:“我是中国人,干吗要看那东西?”

  ……

  我一看,远处是个绞刑台,有一个衣着破烂的女子跪在台上,长发也被魔人们乱扯,脖子上的一根粗粗麻绳只要一紧,这女人的命就没了。救她!救她!

  ……

  醒来之后,我发现自己躺在乡间小路上,是那条分界线,背上的疼痛让我坐起身,在身边的水坑里,我看见了自己背上的雪白翅膀。

  这篇文章大致叙述的就是“我”暑假找工作,误入一家餐厅,需要救人才能到达天堂。(疑惑的是“我”不去找寻回家的出口,而一心想去天堂,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一点)于是,“我”努力积善,在打工期间救了很多“生物”。最后为救一个女子,自己却坠入悬崖。在一条乡间小路上醒来竟发现自己有了一对翅膀……文章中东方思维与西方行为、现实与虚幻、魔鬼与灵异、穿越与重生等混杂在一起,显示了混搭的强悍。说是中国人在西方魔界的打拼生涯吧,又不像;说是现代生活中的灵异事件吧,也不怎么靠谱;说是穿越吧,仿佛现代社会的主人公天生就会与各类“生物”“魔鬼”打交道,他在人间的那十几年算白活了;说是脱胎换骨成了天使吧,怎么又坠落到一条土路上而啃了一嘴的泥……总之,内容上奇怪之处甚多,就像涂鸦,看什么不像什么,失败的混搭!

  总结:观察近几年创新作文大赛,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参赛作文存在一些基本性问题。比如,文体不明,散文一散到底,记叙和议论不分;比如,审题意识差,随便什么题目,总按照话题思维去写;比如,题材狭窄,脑袋里就只装了那么几件事,考试作文在写,日记本里在写,作文大赛还在写……这值得我们反思。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阅读的滋养,需要活动的体验,需要生活的观察,需要思考的积累,内外综合用功,方能摘叶飞花,制敌千里。

  本届创新作文大赛,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题材内容,都比以往更具丰富性、多样性、创新性,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作文从整体上看不错,但细节上的处理和把握就有明显的缺陷。比如,叙述故事之后总要去做一些毫无必要的提升和总结;人物的对话总显得别扭,不自然,缺少生活味;虚拟的故事还存在模式化的痕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仔细揣摩,寻找突破,不断反思写作过程,使自己得到提高和完善。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我们早已不只是为考试而写作,我们的作文也不仅仅活跃于学校和家庭这个小圈子。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网络、游戏、手机、影视、动漫、社区等交流媒介日益扩大了我们的写作空间,写作的碎片化、多样化、口头化、简短化、娱乐化、互动化的特点日益凸显,中学生的写作也势必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本届大赛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文体现了网络化、娱乐化、动漫化等诸多特点,在表现方法上出现了穿越、混搭、改编等新颖的手法。面临这些新的情况,堵不如疏,我们可以利用其中有用健康的元素,把学生感兴趣的“萌点”,引入作文教学之中,达到结合兴趣和学习提高之目的。当然,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只有“hold住”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多方面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打开创新作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附作者介绍

  赫学颖: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辑,《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命题评审委员会委员。

  彭治旗:《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主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中组命题评委。

  侯耀蓉: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首席编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简介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从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组织、竞赛原则,分省(区、市)初赛、复赛和全国总决赛,得到了各省(区、市)教委(教育局)、语文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园文学社、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大力支持。大赛累计参赛学生人数已突破380万,参赛学校逾3660所。自2008年,大赛在北京市、重庆市、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陕西省、广东省等省市开展分赛区,邀请著名作家走进中小学举办“创新作文大讲堂”文学讲座。大赛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各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综合素质优秀,写作特长突出”的拔尖苗子。大赛正逐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作文赛事。

  2009年,第四届大赛高中组首次举行“自主招生高校优质生源选拔赛”。截止目前,大赛协作高校已增至33余所,近百名获得大赛总决赛特等奖及一等奖的优胜选手,优先被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录取。2012年第七届大赛,将继续传承“为文学特长生报考名牌大学提供绿色通道”这一竞赛特色,为高校和高中的双向择优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