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里,我像进入梦魂牵绕的梦想天堂”,到清华[微博]园参加自主招生复试的小张抬头仰望二校门。“咔嚓”一声,妈妈的相机将复试前的这一场景永恒定格。3月17日到3月18日,864位考生来到清华参加清华大学[微博]自主选拔复试。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去年以来,改革举措不断。全国首次推出“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择优与公平并举;全国首创体质测试与学科专业面试,要求考生身体素质与专业素质都要过硬。
体质测试:引导基础教育的“风向标”
今年清华大学将继续在自主招生复试阶段设立“体质测试”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测。“体质测试”将采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清华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运动试验、立定跳远共6项,满分为100分。清华大学将根据参加体质测试考生的总体测试水平,择优给予部分同学在已有自主认定基础上的更多加分认定。对于没有参加体质测试或体质测试成绩不佳的考生,也不会影响考生最终的自主认定。
作为引领自主招生复试考察方向的创新性举措,清华大学于去年首次将体质测试纳入自主招生的选测环节后,立即引来社会热议,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1200名考生中,一半以上自主选测了体质测试,可结果却令人“触目惊心”: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无一人优秀,获得良好的考生占7.8%,获得及格的考生占28.7%,而不及格的考生竟达63.5%。
“这一结果充分显示出这项举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考前我们想到了达到90分会很难,但没想到考生们的身体健康形势会这样严峻!”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说,“清华希望通过加测体质的形式,给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一个‘风向标’,基础教育应培养孩子们身体与学习并重的观念!”
“自强计划”:倡导教育公平的“导向仪”
“他们缺的是机会。”面对连续五年79%的国家级贫困县没有学生考入清华,其余21%的县绝大多数也只有一个学生获得进入清华读书的机会这一情况,于涵叹息道。为倡导教育公平,清华大学在原有“B计划”基础上首次于全国推出“自强计划”,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覆盖并惠及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目前,这一计划已吸引了南京大学[微博]、西安交通大学[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等诸多名校的加盟。
“自强计划”的实施过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有157名学生通过了材料审核后参加了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笔试,其中36人通过了笔试参加此次复试,他们来自20个省的3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其中14个县近五年没有学生考上过清华。这些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比例达到86%,还有5名学生分别来自藏、维吾尔、壮、彝、白等少数民族。进入面试环节的考生均品学兼优,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绝大多数都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成为当地学生学习的榜样。
来自河南卢氏县的考生小赵便是其中之一。小赵家有四口人,全家只依靠父亲农闲时做短工度日。2007年和2011年,家里两遭特大洪灾,房屋倒塌,幸而没有亲人伤亡。遭劫之后,全家寄居于外出务工的叔叔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赵自强不息,高中期间稳居全年级1400人中的前两名的学习成绩。高三以来,小赵一直担任班长,与同学相处友善,被评为省级优秀班干部。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物理成绩突出,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以137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物理奥赛预赛中获得全市第一名。小赵在自身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2008年汶川地震时,捐出自己仅剩的5元钱,并发动周围的同学一起捐款。
来自重庆开县的小张出生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山坳里的一间土墙屋。父亲多年劳作,积劳成疾,已不能干重活,还要服药治疗,家庭经济更加拮据。全家都靠母亲一人种地和做零工得来的微薄收入过活。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小张担任班长、校学生会主席,赢得周围老师与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虽然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小赵并未因此而偏废学习,高中期间一直保持全校1600多名学生中前两名的优异成绩。
“我们的国家有无数小赵、小张这样家境贫苦却又自强不息的优秀学子,如何让他们走入社会关注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是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强计划’一直探索不息的方向”,于涵说。
“综合面试”:引领科学选才的“指示器”
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综合面试将采用为高中生量身定做的“半结构化”面试,这是清华大学科学选才创新改革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如何更好的通过科学、公平的评价方式选才一直受到各大高校的共同关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综合面试环节一直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进行改革,以实现科学选才的目标。这一目标要通过综合面试中的“考的谁?”“考什么?”“怎么考?”这三个问题来实现。
“考的谁”是指自主选拔首先要明确考查对象是哪类考生,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才是有针对性地设计考核、评价环节。例如参加本次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的共有四类考生:普通自主考生、“拔尖计划”考生、“自强计划”考生、“国防/定向类”考生,这四类考生的选拔目标不同、群体特点不同、评价方式不同,因此,在综合面试的设计上就一定要“因人而异”。
“考什么”直指清华大学对高中生的素质要求。清华大学通过调研当前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并结合学校的培养需求以及未来中国对人才的要求,总结概况出了评价不同类型学生综合素质的多个重点考察要素,从而形成了清华大学自主选拔面试的评价指标。例如今年的一道考试题目:“如果你有一次‘穿越’回到过去的机会(古今中外均可),你想去到哪个时间的什么地方?你想成为谁或你想做些什么?为什么?”这道题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考生对社会、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其对学生的重点考察要素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方面。
“怎么考”是指通过何种面试形式达到科学、公平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过去的自主面试过程中,清华大学曾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群面形式,这一形式可以使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凸显出来,但因题目设置、面试形式所限,考生的个人与社会理想、自主意识、抗压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就很难得到体现。“而且目前许多社会培训机构对考生进行了应试训练,这使得很多面试考场变成了考生们角色扮演的表演舞台,这种面试变了味、失了真”,于涵说。
清华大学也曾采用过评委“自由提问”的n对1形式,这一形式对评委的评价能力、提问技巧等要求都很高,评委能力、问题质量的差异将极大影响面试的整体效果。而且,“自由提问”的考题内容发散性更大,甚至每位考生面对的考题数量和难度不尽相同,容易引起“不公平”的质疑,同时发散性的问题也使得考生很难“深度”发挥。
为了更好地实现面试的信度和效度,清华大学于今年自主选拔中采用“半结构化”面试的形式。这种面试,正是以明确的考察要素和考察标准设计考题,提供给每名考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舞台。在这种面试形式下,同一场次的考生将面对相同的考题即结构性试题,避免了因题目不同造成的“不公”。面试得分在同一场次考生全部面试完毕后给出,避免了因入场顺序不同造成的“不公”。面试题目多采用“常见题”,少涉及“热点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由浅入深的表达,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起“不公”。每道面试题目都给出明确的考察点,评价标准等,减少因评委评判角度不同引起的“不公”。每道问题的答题时间有明确限制,减少因考生发挥程度不同引起的“不公”。在结构性试题之外,允许评委根据考察要素进行少量的补充提问即非结构性试题,从而全面深入的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专业面试”:区分考生潜质的“显微镜”
为了更好地在人才选拔中实现清华大学不同学科和专业对人才基本素质与发展潜力的不同要求,使部分“具有专业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和真正进入到相关专业学习,2012年清华大学在自主选拔复试阶段将继续通过面试的方法实施“学科/专业自主招生”。
清华大学在去年11个学科专业面试的基础上,今年开设了15个学科专业面试考场,特别是信息学科、机械学科和经管学科今年首次以学科大类的形式出现在自主选拔中,这是面向高中生进行专业选才的又一重要探索。这15个学科分别是:1、信息学科(含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软件)2、机械学科(含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业工程、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车辆工程)3、经管学科(含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工商管理类(会计学)、工商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建筑学5、数学与应用数学6、物理学7、化学8、生物学9、法学10、新闻学11、计算机科学实验班12、工程力学(钱学森力学班)13、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14、人文科学实验班15、社会科学实验班。以上15个学科/专业的相关专家将组成面试小组,根据本学科/专业对考生基本素质与发展潜力的要求,采取面试的方法对考生进行学科/专业素质测试与评价,最终给予考生学科/专业素质评级与认定。
对于在学科/专业面试中获得认定的考生,清华大学将给予其专业加分。只要考生能够在高考[微博]中被清华大学录取,并且高考第一专业志愿填报本学科/专业时,将以“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高考专业录取。如果考生在学科/专业面试中没有被认定,也不会影响其最终的自主认定。
参加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经管学科面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将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如果在高考中能够被清华大学录取,只要其高考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上述学科所包含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即可以“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高考专业录取。以信息学科为例。假设某考生通过信息学科面试并获得了专业加分,那么当该考生高考可以被清华大学录取时,考生可以在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软件这四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自己高考的第一专业志愿,无论选择哪个专业作为第一专业志愿,都可以享受到“高考实考分+专业加分”进行专业录取的政策。
“拔尖计划”:发现创新性人才的“定位器”
清华大学全国首次推出“拔尖计划”以来,发挥综合性学科布局的优势,为本计划学生在所擅长的领域继续探索提供丰富的成长土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根据考生兴趣和特长,推荐名师作为学生导师;支持考生加入清华大学学术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指导教师、创新经费、活动场地、实习机会等全方位支持;支持考生优先获推荐参加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学术交流、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单位研修、自主立项创新等。
学生在申请时主要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择一至两个清华大学的本科招生专业作为意向专业,并针对每个专业撰写一篇介绍个人专业认识、成果和志向的申请材料,经2名副高职称(含)以上相关领域专家联名向清华大学推荐。
此计划吸引了来自全国1600余名考生报名参加,最终有30余名考生通过层层选拔来到最后一轮考试即本次复试,这些“身怀绝技”的高手们将有可能争取到清华大学23个院系的“特别通行证”。
来自北京某中学的小沈同学所研究的“鱼的运动行为控制研究”项目,被中国科协选拔参加了丹麦青年科学家竞赛,取得一等奖,并被丹麦王子和教育部长现场授奖,为国家争得荣誉。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中科院院士张钹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教授的高度评价,因此小沈同学也得到了两名院士的共同推荐。
来自重庆的小高是他们之中的又一代表。他出版政治经济学专著《全球化与国际垄断资本》,发表政治学论文《西方民主的本质及其实施的条件》,写作短篇政论《利比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法国罢工运动的失败》及长篇政论《利比亚内战》、《论民主与专政》,而这些成果都是18岁的小高单独完成的。在文学方面,小高还写作了《狙击关东军》、《第227号命令》两部长篇小说,前者获新浪第五届原创小说大赛月晋级奖。英语方面,他获得过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优胜一等奖、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第一名。小高利用所掌握的英语能力用来搜集和整理国外资料,提供论文素材,并协助马克思主义文库进行志愿英文翻译工作。此外,小高还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基础德语。在历史学方面,公开发表了《再论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论计划经济的自我完善》等文章;在地理学方面,他还写作了《千古风高谁抖擞,群巅回荡万年钟:磁器口旅游区位系统分析与双城建设》的实践调研报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