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如烹小鲜”

2012年03月21日10:01  中国教育报    

  ■陈宝泉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参加高考[微博]的话题,自两会起一直热度不减。两会期间,教育部负责人透露,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如何考高中,读完高中后如何参加高考的方案正在研究。这一消息使众多流动人口深受鼓舞,但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担忧。“治大国,如烹小鲜”,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社会共济,创造条件逐步化解。

  近年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从小随父母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已不适应老家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升高中困难、不能在居住地高考,不得不回老家继续读书,这涉及费用和安全问题。再有,现在全国有16个省份高考自主命题,迁入地与流出地高中使用的课本、高考科目可能不同,这就给随迁子女继续读书、升学带来不便。

  然而,笔者注意到,强烈要求开放“异地高考”的人士喊得最响的理由,却是迁入地高考录取率高,考生升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尤其高。不同地域考生的机会不均等,社会公平要先从实现教育平等开始。“解急难”与“均贫富”搅在一起,问题变得愈发复杂。

  媒体上一些议论谈到,随迁子女当然应该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但如无条件放开限制,有异地居住条件的家长[微博]趋之若鹜,大城市人口爆炸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如山东的高考录取率较低,且不是人口流入大省,开放“居住地高考”不具标本意义。难点在于人口集中流入的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沪两市。

  笔者以为,求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首先要考虑城市容纳能力,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开放高考要听听迁入地的声音,制度的调整不仅要针对当前,更要考虑后续影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在集中流入地区已相当突出。据统计,在北京读小学、初中的随迁子女有近48万,相当于本市户籍同龄学生的半数,且多集中在城区。北京市尽全力使其中70%在公办学校就读,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增长。不可否认,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是流动人口的正当权利。但是让所有非大城市的孩子都来大城市读书不必要也不现实。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相当于建国初期的七八倍,增速至今未减。北京的资源、环境、交通都达到极限,地铁干线出个故障就“半城瘫痪”。各人口流入地区也都面临类似问题。因此,是否设置一定的门槛,如何把握设限尺度,比如是否坚持独生子女优先政策,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处在工业化初期的我国与完成工业化、积累了雄厚社会福利资源的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他们用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已逐步化解,实现了城乡居民福利一体化,繁华都市与优美乡村同在。对于我国而言,既不能幻想今天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不能无所作为。解决之道应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知难而进,分轻重缓急逐步化解。

  随迁子女在居住地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考,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诸多复杂问题,应由政府统筹,配套政策、办法要一并推出,不可单兵突进。比如中考[微博]放开,允许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居住地读高中。不仅北京、上海要开放,各省份、各个城市都要制定政策开放,同时还要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随迁子女户籍身份问题通盘考虑。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加速、城乡差异短期无法消除,区域间基础教育仍不均衡的背景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探索招生、考试分离,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改革更要着力推进。有学者认为,调整统招统录办法,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难题的重要方式。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