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来高考(微博)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日前,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引发网友围观。
状元,在中国社会总是一个亮眼的词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媒体来炒作,社会在热议。虽然有些地方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依然无法让热闹的“状元秀”真正降温。的确,在目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考试制度下,状元意味着顶级的大学、热门的专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从“高考状元”也变成“职场状元”。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冷嘲热讽、愤懑抨击也就来得格外猛烈。近些年,“状元不成才”的观点一直在发酵,而《报告》只是这个论调的最新版本而已。
心态不难理解,但观点有待商榷。姑且不论《报告》中“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单就“成才”而言,标准为何、该如何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令人不解的是,杰出企业家是如何定义的,没成为两院院士就代表学术生涯失败吗?这样的成才标准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取得成绩和进展,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等,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成功。况且,《报告》也表示,大部分状元在各自岗位上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又怎能断言状元不成才。
再者说,状元也是凡夫俗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成为“全科”状元。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考试的话,高考的成功充其量只相当于做对了一道分值很高的考题。而在职场中能否成功,还受到诸如进取心、责任心、情绪调节能力甚至机遇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实,与其讨论状元能否成才,倒不如剥离环绕在状元身上的光环,将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而要消除社会对状元成才的焦虑和担忧,学校、媒体、家长(微博)和社会机构就不要将追捧和炒作状元当成逐利工具,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让高考状元们真正成长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每一位高考状元加油鼓劲,也应该为每一位普通考生喝彩,这比单纯炮制和炒作所谓“状元榜”要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博主:张彦春(本报记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