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异地高考”热情不高

2012年09月13日16:48  荆楚网    

  8月31日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于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微博]”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订出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9月1日《京华时报》)接着,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异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微博]在当地需有稳定工作、住所、收入并交了各种保险。学生也要符合条件,各地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有同样权利。(9月6日新华社消息)

  千呼万唤使出来。异地高考议了很多年,是无数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望眼欲穿之事。如今,《方案》已经确实,意味着导地高考将有望实行,国务院给出各省异地高考政策的最后时间,这对教育制度的进步来说或许是迟到的春天,希望国家能藉此机会更好地划分教育资源,体现教育公平,这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本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然而,据统计,“异地高考”仅获46%网民支持。京沪两地更是95%市民反对。为什么?这本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却为何没有看到相应的热情?是公众真的理智了?还是公众对这件事情已经疲惫抑或心存疑虑?……

  笔者以为,一是公众对“异地高考”的落实仍有疑虑。“异地高考”是无数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望眼欲穿之事,也是在人口频繁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异地高考,经过自下至上多年的催促,十年之久终见呼应、破题,而且现在的情况依然是,教育部门光打雷不下雨,等着地方拿出方案;地方政府则毫无积极性,等着教育部统筹安排。在相互等待与观望中,“异地高考”出路又将在何方?二是公众对“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不存期待。从面上看来,教育改革还是向前走了一步。但对异地高考的有关政策基本上不值得等待,等到各地政策猴年马月出来了,其中的相关规定不知有好多,一条一条限制你,到头来你跑不到那么多证明材料,只怪自己不够格,不能怪政策。比如,第三条是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不是当地所需要的。这真是匪夷所思。三是质疑地方政府“保护政策“下制定异地高考政策的公正性。千呼万唤,姗姗来迟,异地高考政策并没有给公众太大的惊喜,仅“解释权”划归地方一举,就可能消解相关政策的正效能。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相对应的民间措施,因为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会执行不到位、不严格,另一方面钻空子的人大[微博]有人在,这样将更进一步的导致教育不平等。

  笔者还认为,应该说,此项政策只要认真执行,很多异地工作的父母异地上学的孩子,都将大大受益,也充分体现他们在异地所做的贡献得到承认和肯定。要使“异地高考“掷地有声,如何保障此项政策在阳光下运行,将是教育部及各省制定政策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末子曰)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