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段亚雄(除署名外)
离高考[微博]仅剩两天,怎样调整考前状态、合理利用高考倒数两天时间来复习及饮食、休息等,已成为高考学生及家长[微博]最为关心的话题。
近日,信息时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往届高考生及其家长。他们普遍认为,在生活习惯方面,不要打乱正常状态,尽量保持“一切如常”;在学习方面,把自己以前累计下来的错题重新再梳理一遍,并要简略地过一下各科的提纲目录,在这个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回放一遍;另外,可以适当地给自己输入“正能量”,如讲一些“我行的”等简短有力的语言来缓压。
复习:务必把错题再梳理一遍
“高考前两天,我会把它当成正式高考一样,在考试的固定时间复习该门功课。”毕业于东莞第五高级中学,现就读于中山大学[微博]的赖美樱告诉记者,以数学为例,首先,她会浏览一下最近这三次模拟考的试卷,让自己对答卷顺序有个大概的流程;然后,就会梳理以前积累的错题,主要是看解题思路,并仔细浏览常用的公式定理;最后,就是重点看自己薄弱的环节。此外,她建议到最后时间还没弄懂的知识点,可直接放弃,重点是把握住自己懂的。
现就读于暨南大学[微博]的方晓彤也向记者称,高考前几天,自己主要的是侧重看基础题,不会钻研难题,还有把以前做错过的题目全部看一遍。最后就看看老师总结出来的一些重点内容,以此加深印象。
“高考前几天,对于考生来说是漫长的。”某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考前两天,复习的课程都已结束,但仍要保持学习状态,重点在于整理和熟记。首先,要整理教材知识、试卷典型例题以及重点笔记,将知识系统化;其次,要熟记公式、定理、常考点与易错点,突出重点,弥补弱点,可以多看看自己曾经积累的错题。同时,这两天要有合理的复习计划,可以按照高考科目时间安排来复习,这样既可以使自己适应考试安排,又能提高自信。
此外,东莞东华高级中学316班班主任曾山川亦告诉记者,最后几天,学校也是提倡着重“保文”,不会让考生太劳累,主要是帮其塑造心理。考生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难题。
减压: 给自己积极暗示来缓解
距离高考的时间已仅剩两天,每个高三的学生都可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东莞东华高级中学心理老师林旅建建议,觉得自己十分紧张的时候,可以跟自己说几句诸如“我行的”等简短而有力的话语,以此增强信心。
林旅建认为,高考前,考生表现得紧张、忐忑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考生首先要接受这种状态,因为这是正常人的心理,所以不用担心;其次,在接受这种状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为自己减压。比如,可以想想试题题型、知识点等,以此转移注意力。另外,她建议,睡觉前可喝一些温热的牛奶;上床后,可以采用深呼吸放松及肌肉放松两种方式。
现就读于东莞理工学院[微博]城市学院的黎凤婵告诉记者,她的心理素质很差,一到考场就会不自觉发抖。高考前一天晚上,她特别紧张,特别害怕,结果一整晚都没怎么睡觉,打电话与家人聊了一整晚。本以为这次高考没戏了,精神状态也不行。后来觉得反正自己高考没戏了,就抱着平常的心态去考,结果上线了。“高考真的很考验人的心理素质,不要太在意得失,告诉自己‘我没事,我可以’,然后轻装上阵,说不定就考上了。”
此外,现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李乐诗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表示,当复习到视觉疲劳时,可以与好朋友一起在操场上散步聊天,但聊天内容千万不要涉及到考试问题。
食宿: 不要打乱正常生活习惯
在食宿方面,林旅建认为,吃饭的时候尽量只吃到七八成饱,吃得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抑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影响大脑信息的传递;当然,亦不可太过饥饿,否则机体就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思维,家长更不要让孩子带着饥饿入眠,可以适量地增加夜宵餐饮,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
她还建议考生,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在生活习惯方面,不要打乱正常状态,尽量保持“一切如常”,既不能加班加点,也不可放松过度。此外,有午休习惯的同学应当继续保持。
“不要乱吃东西。”黎凤婵提醒说,当时自己就是太紧张,吃了很多很多零食,结果弄得自己闹肚子。曾山川也提醒考生,高考临近,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
另外,方晓彤的妈妈也分享了她的经验。“我们家离孩子考试的地方比较远,中午不能回家休息,只好临时在学校找了间老师的办公室让孩子休息一会。考试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孩子的精神状态也不是特别好,午休是非常必要的。”方妈妈建议,对于离考场较远的家庭,可以提前在考场附近订个钟点房,中午让孩子休息下。另外,应把握好时间,午睡不宜过长,否则孩子很难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来应对下午的考试。
温馨提示
父母陪考要注意6技巧
1.可以帮助孩子拿一些路上需要而不必带进考场的东西,比如伞、饮料等。
2.如果考场离家很远,中午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就餐地点和休息场所。
3.不要孩子一出考场就问他(她)考得怎么样,这会使孩子烦躁或不安。
4.切记不要告诉孩子你已在场外得到的正确答案,也不要对孩子说诸如“人家说那道题那样答更贴切”的话,此时这一切对他(她)毫无帮助,反会加重他的负担。
5.注意聆听孩子的话,仔细观察他(她)的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劝慰。
6.尽量少跟孩子说话,以免引起他(她)心绪烦躁或分散注意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