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刚结束,不少考生跨过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从1977年起,高考经历了35年的发展道路。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如今大学成为大众教育,高考如“年轮”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80年代考生:高考不是每个人必然选择
在今年的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微博]附属中学考场外,“60后”的李宁宇在校门外焦急地等待着他 “90后”的女儿走出考场。
李宁宇是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人,1986年参加高考,“那时候,我还真没觉得高考有多难,毫无压力而言。当时就想终于要考了,心情很兴奋。 ”李宁宇最终以550分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微博]环境科学专业录取,成为全县3名大学生中的一员。
“考试时,周围的人抄我的卷子,影响我正常答题。可老师看见了却不管,我就急了,和老师吵了一架。 ”在有一道数学大[微博]题没答的情况下,李宁宇550分的高考成绩是当年北京大学[微博]的录取分数线。
李宁宇说,对于他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高考并不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当兵入伍,下海经商,只要你敢想、敢干,成功并不遥远。但这条标准却不适用于他的儿辈身上。
27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面对高考,他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像他父亲当年一样,如今他守候着他的女儿。
“我们这代人对高考有着很深的情结,它意味着人生的转变。我女儿这代人可能只把它当成了一次任务,为家长[微博]完成的任务,她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 ”李宁宇说。
90年代考生:独木桥那头就是好前途
“我们高考时高校还没开始扩招,很大程度上就是 ‘一考定一生’。 ”34岁的江苏徐州人石响1998年参加高考,当时我国高考的录取率只有36%,而到2010年,录取率却攀升到了69%,翻了近一番。
“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而落榜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 ”石响表示,在那个年代,社会方方面面都秉持着这种观点,所以大多数人的高三都写满了艰辛和压抑。
20世纪90年代,高三学生平日休息娱乐的方式还比较匮乏,石响回想当时,约几个哥们下课后偷偷去游戏厅“对练”是当时班里男同学的一大爱好。
而与石响同年高考的山西运城人赵亚茹则回忆说:“那些年高三女生几乎没有娱乐,很多身体虚弱的人会闲时就去医院打氨基酸,都说那种药物能增强抵抗力。 ”
学校每天熄灯后的 “烛光晚自习”是一段让赵亚茹记忆深刻的时光。 “闷热的六月天、秉烛夜读的莘莘学子,大家每人一盏烛光,从远处看就像天上的繁星,现在想想,也是挺浪漫的一件事情。 ”她说。
“因为高考考点离家近,所以我考试那两天就在家住了。 ”她回忆说,“而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考试那天却在宿舍蔓延开来,紧张会传染,大家都失眠,所以很多平时比我成绩好的人都没考过我。对我们小地方的女生来讲,当时高考的失利就意味着命运的彻底改变。 ”
00年代考生:大学好考但工作不好找
“00年代参加高考的人赶上了好机遇。 ”30岁的江苏徐州人刘坤对记者说,“高考不再是万人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变得容易了。 ”
“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但随着扩招而来的是就业难,找工作成了毕业生头疼的事情,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刘坤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因为找工作难,不得不继续读研[微博]究生。
天津人石捷今年29岁,2002年参加高考。在她的印象中,高考时自己一个人去考场,然后自己回来,也没人接送。 “不像现在考场外围着一大堆家长在等。 ”石捷高考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微博]学,本硕博连读了7年后成为一名医生。 “我感谢高考,让我圆了从医的梦想。 ”石捷说。
25岁的天津姑娘张晨2006年参加高考因发挥失常,意外没有考上一本线。但她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进入第二志愿高校就读。毕业后,她去了英国留学[微博]。 “如今我回国进入一家财务公司工作,我对目前自己的状态很满意。 ”张晨说,“我的经历就能说明,高考真的不是人生的独木桥,只要努力,人生终究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新华社长春6月9日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