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上演求空调大戏 90后大学生太娇气?

2013年06月28日1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连日高温上演“约睡”“作词”“求空调”大戏连日高温上演“约睡”“作词”“求空调”大戏
6月21日晚,华中师范大学佑铭体育馆,不少学生自备床具纳凉过夜。为解决高温天气下复习备考及休息难题,华中师大将所有配空调的场馆、会议室、报告厅、实验室等开放纳凉。  6月21日晚,华中师范大学[微博]佑铭体育馆,不少学生自备床具纳凉过夜。为解决高温天气下复习备考及休息难题,华中师大将所有配空调的场馆、会议室、报告厅、实验室等开放纳凉。

  大学生吐槽

  ■ 学生有权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这事儿。

  ■“高考[微博]填志愿了,211、985都是浮云,有空调才是硬道理。”

  ■ 一黑人留学[微博]生问我,学校什么时候放假,“郑州太热了,想回非洲了。”

  网友回应

  @湖大[微博]刘欣颖:大学能得到的经费有多少?给寝室装上空调的预算是多少?是不是真的难以承受?请校方不要无视学生的诉求,哪怕拒绝也请给我们一个理由。

  @旭日照海风:山区还有多少孩子连个不漏雨的教室都没有,城里的大学生,这点儿热就受不了,没有点儿吃苦精神,靠什么去拼搏奋斗?

  @多余的鼠标:我们以前读大学,连电风扇都没有,不也过来了?现在还有大量市民都没有用空调,大学生年纪轻轻,身强体健的这点儿苦都吃不了?

  新闻回放

  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各地上演“全城热死”大片。一片喊热声中,由高校学子主演的“求空调”大戏也隆重推出,“约睡”后勤集团老总,给校长写诗作词……求空调办法五花八门。

  “本人愿意花1000元邀请农大后勤集团老总来北区八栋六楼睡一晚。”夏至前后,在全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南昌,高校后勤集团的老总成为被约的对象。

  江西农业大学[微博]网友“大罗山隐士”的这则“约睡”帖发出后,立刻引起高校学子共鸣,网友“爱死了昨天”说:“确实应该让学校的领导来寝室体验一下,四五个人的房间,仅靠一个小风扇,根本无济于事,睡醒了跟刚洗了澡似的。”

  湖南各高校的校长们则普遍收到了学子们创作的《江城子·求空调》精美词作。

  “湘农学子耐热强,电风扇,背靠墙。千亩湘农,何处可乘凉?莫说心静自然凉,进寝室,辗转反侧梦难香,汗湿裳,凉席烫,遥望湘江,唯有泪千行。料得今年夏更长,求空调,周校长!”在网上,类似的词作纷纷被换上自己大学的校名和校长名,和连日居高不下的温度一样“热”了起来。

  “晚上宿舍似蒸笼,根本无法入睡,”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一名姓蔡的学生告诉记者,天气太热,靠一台电扇毫无作用,静静地躺在床上也会汗流浃背。有的同学甚至合伙到校外有空调的小旅馆住,为此每人每天大约要花费20元钱。

  “是学生更娇气了,想当年我们还不是一样熬过来了。”北京市景山东街三井眼胡同一四合院门口,光着膀子的袁森手伸到腰间搓了一把泥后挥挥手说。

  也有人对此持有异议,北京市民孙女士老家在江苏,她告诉记者,打算让儿子填报靠北方的学校。“和小时候相比,现在的夏天更热了,孩子去了南方,夏天熬不住。”

  (据新华社)

  “60后”

  有则喜悦 无亦安然

  鲁 钊 河南南阳公务员[微博]

  近来网络上大学生宿舍、空调成为热词,让人于同情之中感慨万端。

  幼时夏天只要不逢雷雨,都在场院睡,连顶蚊帐也无,蚊虫叮咬咋办?割把艾蒿四围一撒了事。天热地烤,实在难睡,大家说着话,夜深困倦,自然睡着。待到中学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中已通电,但尚无余钱安电扇,夏天太热时,就卷一草席,几个堂兄弟吆喝着来到打麦场边的老坟地,顺坟茔铺展,与地下的老祖宗抵足而眠。

  及从学校进入军营,多时40余人一大间,少时10人一室,哪儿有空调?唯有电扇足矣。这么多人一起,打鼾声梦呓声磨牙声混合,汗臭味脚臭味屁臭味交相,实在太热,卫生间冲凉水澡就是最美享受。没谁叫一个苦字。

  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吃饱喝足再要空调,不然就把学习的时间用来发帖子,声音还那么高亢,实在刺耳。想一想连午餐也吃不上的老穷偏远地方的小学生,他们连教学用的电脑尚且没有,你仍把学习用的电脑来玩游戏和发帖,情何以堪。若年轻人勇于担当,善于创业,事业有成,自己挣钱有方,开着自买的宝马大红旗,酷热的夏天你在宝马里开空调,那是自便,没人指责你们。

  当然如果条件具备,学校有能力为宿舍安装空调,何乐不为?但路得一步步走,空调发明前人们生活照样一天天过。故可以说,这个空调么,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

  “70后”

  没有空调 依旧美好

  周 颖 北京媒体人

  我1995年来京上大学,那时学校的住宿条件与现在有天壤之别。一间宿舍多则8人少则6人,研究生3人一间,条件比本科生稍好,但厕所和洗漱间共用。

  1996年北京的夏天让人着实难忘,怎一个热字了得。学校晚上11点熄灯,妈妈特地给我买了个夹在床头的小电风扇,一吹吹到熄灯,那种满足溢于言表。

  同楼的女生回到宿舍,全都短打扮,谁也别笑话谁,热啊。晚上浑身上下黏糊糊的根本睡不着觉,也不知是哪个系的女生先发起的,晚上睡觉前,大家在水房里接好水,站在开关边上的女生一关灯,就听哗哗的一盆盆水往身上浇的声音。学校的水很凉,洗好了澡,躺在床上赶紧睡觉。一般能坚持到凌晨1点,就热醒了,满脖子汗,回到水房,同样的工作再做一遍,回去接着睡。那一年我一次感冒也没得。

  泡图书馆和自习室,原因很简单,那里有吊顶的电风扇,很享受。晚上10点教学楼锁门,回宿舍还得洗凉水澡。去商场也是同学们热得无奈想出的办法,对面商城晚上10点关门,我们一下课就去享受免费空调,当然回去还得洗凉水澡。

  那时我们没有空调,没有独立卫生间,不能天天洗热水澡,我们依旧过炎炎夏日,我们很快乐,我们有回忆。

   “80后”

  习惯了就好

  徐征宇 上海海关关员

  我的工作是查验监管,和快递公司在承运货物前先打开查验是否存在违禁品的意思差不多,区别在于我们查验的是集装箱。

  处于大型设备运行方便的考量,港区除了集装箱和吊机,基本都是没遮没拦的硬化钢筋混凝土地面,一到夏天,地面受到阳光的烘烤,看上去有一层气化的光晕,像高速公路的路面,看久了会头晕,地面可以烤熟鸡蛋。港区温度起码42摄氏度,集装箱内部的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

  干查验的第一个夏天,简直度日如年,只要一走出查验点的简易钢板房,汗水就像喷泉似地止也止不住,制服始终贴在前胸和后背上。运气差时,货物堆在40英尺集装箱的最里面,钻进去那真是要命,吸进鼻子的都是灼热的空气,肺都要被点燃,有时还要戴上猪头面罩,防止吸入刺激的挥发性气体。要是不留神贴一下集装箱箱壁或是碰一下铲车的黑色部分,手或胳膊上就是一个泡。

  又做了几年查验,到了夏天,也不觉得背上的白白盐渍很突兀了,空调不怎么喜欢了,一天不出场透汗居然会觉得浑身不舒坦了。或许,习惯了就好。

   “80后”

  善找凉快地

  周恬田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编导

  回想我的大学,总会略带自豪地对别人说,大学4年我没有买过电风扇,倒不是因为杭州的夏天不热,也并非我不怕热,而是因为学校小店里卖的电扇总不是我心仪的样子,所以总是抱着等一等的想法,终于想随便买一个的时候,往往夏天就快过去了,于是作罢,所以那几个夏天,我就靠着寝室的吊扇扛过去了。

  2007年第一次体验杭州的热,刚开学的兴奋,加上白天要军训,晚上总睡得格外香甜,哪管天气热不热。再后来,每当酷暑来临,正是快要期末考试时。如果说晚上闷热时睡着后还能忍受的话,那白天的腾腾热气绝对让人无法安心复习,加之那时的我不喜欢去压抑的图书馆自习室看书,所以校园里唯一凉快的地方就被我淘汰掉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是高教园区里的肯德基餐厅,可以在那里呆上一整天。还有一种夜间纳凉法,就是和其她女生一起去KTV通宵K歌,又high又凉快。总的说来,每当天气开始热起来的时候,“就快回家了”的期盼就是我战胜酷暑的最大动力!

  ■农民工彭正

  不怕热

  只怕挣不到钱

  “天气热点儿没什么,习惯了,我不怕热,只怕挣不到钱。”25岁的农民工彭正如是说。

  日前,高校学子主演“求空调”大戏时,与大学生同龄的一些年轻人依然在坚守岗位、挥汗如雨。

  6月25日下午4时,雨后初晴,四川省广元市城区气温迅速上升到34摄氏度,在重点工程北二环道路工程施工现场,25岁电焊工彭正讲述了他的经历。

  彭正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和平乡人,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辗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个城市,目前在广元市一个工地做电焊工。

  “我家五口人,我最小,也最得宠。虽然爸妈不愿意让我出去打工,但村里的伙伴中学毕业后都出去打工,我觉得自己不出去赚钱就会显得很没用。”出于这样的想法,彭正独自前往天津,“我在一家自行车厂学会了焊工技术,并拿到了证书。”

  前几天一直在下大雨,工地停工。彭正有点儿郁闷,“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换了不少工作,遇到过不少坎,但从来都没把天气冷、热看成是困难。”彭正说,“下雨了凉快了,我并不开心,因为挣不到钱。”

  工地上,与其他工人不同,彭正穿着一身厚衣服。“由于电焊的时候会产生辐光,所以电焊工人都要穿上这种既不透气也不透光的服装,再热也不能脱,否则四溅的火花会让我皮开肉绽。”彭正说,在电焊时,为确保质量,需要两人同时开工,“若是30摄氏度的气温,我周围的温度则高达60摄氏度。”

  说起降温防暑方式,彭正说就是茶水解暑:“工地上每天离不开的是茶水。每个工友都有个特大茶杯,里面泡着能买到的最便宜的茶叶。”

  “广元这地方很不错,关心人。为防中暑,除午休外,还发防暑药和高温补助,我挺知足。”彭正说,最怀念的是在老家农闲时,可以躲在阴凉地方舒服地摇扇子、打牌。

  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求空调”,彭正说,“我没上过大学,但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跟着时代走的,希望学校能多从学生实际角度考虑。大学生们也要好好反思自己,因为走出学校的那一刻是你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你。”

  本报记者  刘  慷  涂媛媛文/图

   吃苦 青春的专利

  朱 煦

  大学生宿舍是否装空调不是新鲜事,早在3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学生宿舍里的空调,于大学生的生活,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还认为 “受热就是吃苦,吃苦就是磨炼”是十分落后的教育观。 

  所谓必需品听上去很像是标配。标配的含义就是必不可少,比如汽车的发动机和刹车装置,比如车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但是否是电动的就不是必需的了。大学生宿舍里的电源负荷应该是标配,床、桌椅、书箱、杂物柜都应是标配,甚至晾衣杆也应为标配,唯独空调只能算是选配。空调可以被蒲扇、电扇部分替代,空调涉及到安装及电费支出,宿舍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承担得起。所以选配在中国大学当下发展阶段是合理的。

  今年一些学校的大学生,生出诸多奇奇怪怪的请愿方式,企图压迫校方即刻解决学生宿舍的空调问题,多少是一种过激、不成熟和缺乏理性的表现。有人说考生在选择大学时要把学生宿舍是否有空调作为重要条件。我想说,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让其搂着空调去度过大学吧,是恒温了,但大学生活因此也就苍白了。

  说到空调,有人认为高温会使人身体难耐,会使人精神不爽,会严重影响生活的质量。其实,对温度的感受首先是来自心境,其次是习惯,即对环境条件的认同。30多年前我们在大学,一个宿舍8个人,16平方米,连电扇都没有,那个热度可想而知。可是,真的影响了读书、睡眠、成才吗?即使在高温地区,一年最多一个半月的炎热,究竟能造成多大身心伤害,值得探究。

  这些年,大学生宿舍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每间宿舍的人数减少,有阳台,卫生间进屋,上床下桌的合理布局,充沛的电力供应,高速的网络提供,公共洗衣房的设置,这一切都在真实地进步着。因为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原因,学生宿舍装空调只能处在一个选配阶段。为何不把这样的人生巧遇看成是小小磨砺呢?难道说今天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磨砺的机会太多了?

  昨天,父辈读大学没有享受空调,也没有耽误对你们的养育。今天,大学宿舍没有空调,正可以让大学生们幸免成为“大棚作物”。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