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式高考作用不大 人才培养改革才是关键

2014年04月11日12:21  现代教育报     收藏本文     

  3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微博]。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无论是高考模式改革,还是招生制度改革,其目的指向都是很清楚的,无非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更加以人为本,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二个层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与建设者;第三个层次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破解“钱学森之问”。那么,实行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种模式高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破解我国的教育弊端呢?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披露的一个数据,确实让我们很羞愧:“美国81%的工程专业学生一毕业即可胜任工作,印度有25%的毕业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中国的这一比例仅10%。”接着,饶子和院士开出了三个药方:一是高等教育须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发展上来;二是实行正面、负面清单制度,厘清政府、高校各自的行为边界,以及相应的权限,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让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三是改变高校拨款机制,将学校拨款数额与学校办学质量水平挂钩。

  招生考试改革固然十分必要,但人才培养改革才是关键所在。纵观目前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无论是美国、印度,还是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日本,都没有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他们共同的特性,就是将“宽进严出”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是因为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也只是主要对中职、职高在读生及部分高中生有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考生人数下降,录取率上升,高职高专生源告急的现象已经从东部蔓延到西部地区学校。

  在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大学“宽进”的阶段,如果没有人才培养质量激烈竞争的基础,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将对进入大学“门槛”的把控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如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落实,衡量高校和对高校资源配置的最主要尺度变为人才培养质量,就自然会倒逼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过去的重选拔转变为重培养。如果培养质量的问题不解决,无论怎样的高考改革设计,到头来都难逃“失败”的指责。所以,教育部的高考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更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将招生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改革协同推进。

  □叶雷(武汉 职员)

(原标题:两种模式高考会有多大作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