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安徽卷高频考点测试卷(语文)

2014年05月15日10:12  学大教育     收藏本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微博]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微博]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摘自2009年《新华月报》 

  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尚无争议。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   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二、(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溢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上一页12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