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高考口号频出 只有惊悚才励志?

2014年06月06日12:01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施压施压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生只为高考[微博]狂,冲进重点孝爹娘”……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放 段续)“哪怕头破血流,也要进一本大楼”“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2014年高考即将到来,一些学校里流传着各种疯狂口号,为紧张的气氛平添了不少“硝烟”。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高考口号,一方面可以激发考生斗志,鼓舞应考士气;另一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加重考生心理负担,而且这些“劲爆”口号还折射出“用高考决定人的一生”的狭隘教育观念。

  奇葩口号层出不穷

  “打鸡血”的标语几多惊悚

  各种类型的口号、标语已成为不少高三学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口号有的“励志”、有的“功利”,而有的则显得“惊悚”。

  励志——“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拼他个无怨无悔”……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一位高三学生表示,这些标语会不时提醒他要努力拼搏。

  功利——将高考和未来的成功人生挂钩。如:“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拼十载寒窗,赢一生荣光”等等。在此类口号中,高考更像是一枚换取美好生活的筹码,颇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味道。山西省大同高中生刘振宇说:“高考成功是未来成功的一条重要道路。”

  惊悚——“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宁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个”“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这些刺刀见红、杀气腾腾的拼命标语,把本该宁静的校园装点成了“战场”。

  当口号与誓师结合在一起时,更让人觉得“惊悚”。在2014年河北衡水二中举行的高三高考百日誓师励志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在操场中排列整齐,各类标语口号喊声震天,由数百名学生组成“高三加油”字样的壮观场面令人惊叹。

  要成功,先发疯?

  口号之变折射教育误区

  “在高三这场马拉松中,学生们需要不停的鞭策和刺激才能始终保持冲劲儿。”一位长年带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告诉记者,当学生刚上高三时,励志口号就足够刺激大家的神经,但三四个月后,不少学生就“疲”了。

  “这时就要换成‘利诱型’口号,告诉他们一旦考上大学就能如何如何,给些‘盼头’;而在最后阶段,则一定要用‘歇斯底里’的口号‘敲打’他们。”这位教师说。

  “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像我这样的复读生目标非常单纯,就是考上大学。”河南省复读生王毅(化名)说,整整一年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早读。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偏激的口号折射出人们对高考的一种盲目崇拜。“人生是一个慢跑过程,高考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一锤子买卖’。”东北师范大学[微博]教授金振邦说。

  北京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学校和家长[微博]以励志的口号鼓励学生是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偏激的口号却可能会将孩子引入另一极端。一些劲爆口号让他们误以为学习就是为了高考,高考就是成功的“独木桥”。“不成功便成仁”、“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应考学子心中,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人生能有几回搏”

  偏激口号扭曲价值观

  “人生能有几回搏”“挺住就意味着一切”……河南一位大四学生雯雯告诉记者,自己高三时写满励志话语的卡片在家里随处可见。就在这些口号激励下,雯雯高三时顶住每天15个小时的苦学。“但大学四年上完,那些知识基本都还给了老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育一定要知识和人格并重,喊口号的目的应是鼓励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鞭策孩子“死拼”高考,偏激的口号甚至更容易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如果喊口号只是为了让孩子进大学校门,那么高等教育的价值就会被贬低。”

  金振邦指出,“口号上的高考”一方面突显了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突显了我国目前单一化的社会评价标准,财富、权力和名望成为社会对于成功的唯一判断,而进入大学校门仿佛成了成功的唯一渠道。用偏激的口号将学生裹挟到高考决定论中,很容易误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