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高考[微博]语文题解析
一、选择题:1、 答案:D
解析:镌(juān)刻;锒锒(琅琅)上口
2、 答案:C
解析:“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排除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
3、 答案:A
解析:“题写”指书写,“题签”多指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内涵”多指内在涵养,“蕴涵”指包含;“吟咏”指咏唱,声调有抑扬地念,“涵泳”指深入领会。
4、 答案:D
解析: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A;对联对押韵没有要求,排除B;不仅有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
5、 答案:C
解析:C“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抢占市场”等行为。A“按下葫芦起了瓢”,意思是顾了这头丢那头。B“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意思是自家人不说客气话。D“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
6、 ①答案:C
解析:“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②答案:D
解析:AC没有礼貌。B“足下”过于书面,饭桌上使用不合适。
7、 ①答案:B
解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未涉及“月亮”。
②答案:A
解析:“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也一样,其他三项均未使用这种手法。
③答案:B
解析:原题中有“多病”“葬花”等词,从而确认为林黛玉。
二、古诗文阅读:
8、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
9、 答案:B
解析:“覆溺之虞”,“虞”的意思是担心、担忧,与上句“风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10、答案:C
解析:“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易”,此处为“改变”意。
11、答案:C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与原因:1.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3.太守受人民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景。
12、答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解析:试题中“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的此句意义相似。考生可能易错答“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但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中给出的句子不符。
13、答案:略
解析:此题首先要指出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了以民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自我高尚的德行情怀。然后要从两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要能联系实际,要有分析。与过去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完全一致。
14、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5、答案:D
解析:前文说的是光伏发电以及一些联想,后文是光伏效应的定义,横线处必然从光伏发电过渡到光伏效应,故AC选项错误,由后文可知,光伏效应是光伏发电的原理,所以B选项错误。
16、答案:CD
解析:“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A选项换成许多国家,偷换概念,故A错误。“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是因为独立发电而不是并网发电,故B错误。“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故C正确。“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故D正确。“我国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显然不可能“十分成熟”,故E错误。
17、答案:B
解析:本文并未涉及光伏发电对其他的能源或者发电系统的超越,故A错误。太阳能是光伏发电系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本文介绍的是光伏发电,故C错误。本文不止介绍光伏发电在中国的优势,还介绍了光伏发电的原理和应用,故D错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8、答案:AD
解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作者不认为词典错误,所以A选项错误。
“假古董”“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所以D选项错误。
19、答案: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载着历史厚重意蕴的,有着文化价值的,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悟性的陶醉”的遗迹。
解析:“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考生从中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
20、答案:第一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从废墟挖掘的遗迹让人们感到震撼和鼓舞,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人们对前人遗留的创造刮目相看。第二阶段,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启蒙运动提出“返归自然”的主张,在浪漫主义运动中产生影响,喜好远古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第三阶段,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残缺的美成为经典,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了一种文化行为。
解析:“‘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段分为三个,作者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
21、答案: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如果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
(试卷为手动录入,难免存在细微差错,如您发现试卷中的问题,敬请谅解!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