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美国版见义勇为的故事:6月5日,西雅图太平洋大学,一名有精神病记录的男子带着一把霰弹枪冲进教学楼,当场射击了三名学生。危急关头,22岁的工程学系学生乔恩·梅斯冲上前,趁机朝枪手脸上喷胡椒粉喷雾,并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将枪手制服。乔恩的英勇之举避免了更严重的伤亡惨剧——警方事后得知,枪手随身携带超过50发子弹,原计划尽量杀死更多人然后吞枪自尽。
在英雄崇拜情结浓厚的美国,乔恩的故事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站迅速传遍全美,这个年轻人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一些网友获知乔恩即将在本月结婚的消息后,纷纷在网上认购结婚礼物,并通过众筹网站为他成立了一个“蜜月基金”,目前已收到近5万美元的捐赠。除了网友们的褒奖,按照当地的相关法律和惯例,乔恩很可能还将获得当地政府的表彰,甚至有机会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表扬。
假设这起枪击案发生在中国,故事或许是另一个结局,因为很可能根本没有一位勇敢而机智的“中国版乔恩”。这可不是随口诋毁,前不久的“招远血案”就足以支撑这一判断。5月28日,山东招远某麦当劳餐厅内,6名“全能神”教徒向一名女孩索要电话未果,便将其当场打死。行凶者手头没有任何武器,但现场围观者都没站出来拯救那个无辜的女孩,倒是有人见形势不妙迅速逃离。
事后流传出来的现场视频,让很多人看了深感愤怒。然而,在被问到如果当时你在现场,是否会站出来见义勇为时,不少人都承认自己可能也只是个“键盘侠”。当时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如果我在现场,吼一句“是男人的跟我上”,会不会最终只有我一个人站出来?如果我站出来打伤了那些暴徒,是不是要赔钱和进监狱?如果我被打伤了会不会医药费自理,如果我被打残会不会无人问津?如果对方势力很大反咬我一口,会不会有人站出来还我清白……
所有这些“如果”,都透射着迟疑,但这正是很多中国人考虑要不要见义勇为时绕不开的思虑。正是这种瞻前顾后的纠结心态,让“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成了全民热议的难题,且迄今没有定论。更离谱的是,在偶尔出现一个见义勇为的正面案例后,人们竟会为“如何奖励见义勇为者”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没错,我说的正是江西“夺刀少年”的故事。5月31日,江西宜春一辆公交车上,一名男子突然持菜刀行凶,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但他们因受重伤无法参加高考[微博]了。媒体报道他们的事迹后,教育部门表示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多所高校则表示愿免试录取。然而,为见义勇为者“单独设考”或“特招”是否有违公平,激起了人们的争论。
这场争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在见义勇为问题上的纠结。按质疑者的逻辑,给“夺刀少年”单独组织考试或免试录取,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还很容易造成招生腐败新漏洞。可是,如果教育部门不及时表态,这些人恐怕又会重弹“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老调,甚至将“扶不扶”等道德滑坡问题都归咎于此。
坦白说,看这些网络围观者的纠结言论,我有些怀疑,他们最希望的故事版本或许是这样的——危急关头,两位少年没有英勇夺刀,而是选择了默默围观或伺机逃跑。理由很简单,倘若少年不夺刀,那才是他们熟悉的“遇事无人敢见义勇为”的老故事,他们才能驾轻就熟地发表那些他们熟悉的议论。相反,“夺刀少年”不按常理出牌的英勇之举,给一些人和一些部门制造了一张难答的考卷。
最近几年,因佛山“小悦悦事件”以及各种“扶不扶”事件,“道德滑坡论”甚嚣尘上。很多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将社会整体道德失范的判断,当作了为自己的冷漠和麻木辩护的理由。他们痛恨“坏社会”,却用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摸索出了一套与世俗社会“兼容”的范式。正因如此,道德滑坡论者应感谢柳艳兵和易政勇,感谢这两个年轻人的英勇映照出了自己的怯懦。
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一些基本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上,不应有太大分歧。具体到见义勇为,就要求人们像文章开头那个故事里的人一样,在“要不要见义勇为”、“如何更好地见义勇为”等问题上,多一些共识,少一些争议。至于如何在维护社会总体公平和保障个体公正之间寻求平衡,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毕竟,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个体公正与社会公平是同向的,不存在本质冲突。
两位品学兼优的小英雄如今面临很多选择,既有教育部门单独设考的允诺,也有十余所高校免试招录的橄榄枝,还有可能实现飞行员梦。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机会没有一个是他们主动索取的,而是代表了一些人、一些部门、一些机构对其精神品质的认可。未来的路怎么走,决定权不在围观者的嘴里,而在当事人手中。但不管他们如何选择,从决定“夺刀”的那一刻起,积极的变化就已经发生。
文/汤嘉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