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1卷(乙卷)历史题解析

2016年06月09日 16:56 新东方在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相信大家拿到昨天的试卷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整体上比去年的要简单,考察的知识点比较传统,比较稳,试卷中出现题目热点也在我们平时的把握之中,在平常的练习中也会经常见遇到,具体内容如下。

  12个选择题目,依然是秉承并延续了去年的模式与设问方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真题]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贾燕苓老师解析]

  24题

  这道题的知识点是儒家思想,去年此部分的选择题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题目,今年大家准备这四个选择题的时候,如果准备了儒家思想方面的,那这时候是有用武之地的,看同学对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掌控的能力。

  A选项中五经是孔子自己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空子弟子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五经的话可以很简单的排除掉。

  B选项中“背离”这两个字,和儒学的传统和发展历程是不符合的。

  D选项儒学由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断绝不符合历史事实。

  所以分析以后选择C,儒学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

  [真题]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铁力牛耕、节气农时)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未体现)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东汉田庄经济)

  答案:D

  [贾燕苓老师解析]

  25题

  画像这个题不是十分陌生,山东卷曾经出现过,考察小农经济,主要在这个地方队四个选项进行了考察和区分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如果不看选项很像在优美的跳舞,精耕细作具体指向生产工具的进步。

  C选项与D选项相悖。C选项中土地公有制在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出现,比如说在唐代,东汉末年都出现了一些田庄,课时在田庄里都是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田庄里的人有对农业生产的责任也有保护农庄的义务,东汉田庄经济发展的会比较充分一些。

  故D。

  [真题]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贾燕苓老师解析]

  26题

  中国古代史官的记史原则,记史求真,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遵守此原则方可称为良史。代表《史记》、赵盾弑其君。

  此题重在考查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官的优良传统。

  今年12个选择题中比较新颖的考察点。 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技巧,我们在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果在选项中出现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的时候,这个选项都需要斟酌,另外就是中国古代史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强调最具史学价值的正史。

  [真题]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C

  [真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贾燕苓老师解析]

  从这里开始就是所考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新中国历史,也是所有12个选择题中最简单的,直接考察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过程,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也给大家举了例子,大家现在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听得到。这些变化是1840年之后再中国慢慢出现的,如果市场上有要求的话,那么就会有所供应。 这个情况表明的一定是本质问题。A选项中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这个地方用了开始这个词,跟我们发展一定是不符合的。B基本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真正被取代是在1956年,取代这个词就不恰当。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是在1978年,以改革开放为节点,点线面的规则开始开放。

  [真题]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贾燕苓老师解析]

  29题开始难度有所提升,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的军备优势。

  A中用了已完成这个词,绝对肯定,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下,我们会知道这三个字用在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恰当的。所以A和C这两个选项都是比较明显的错误。D选项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是1840年以后,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国外也想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所以一定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外部援助,所以D选项跟我们所学的历史也是不符合。

  [真题]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贾燕苓老师解析]

  30题在这里出现比29题还要难一些。这个地方有同学说A选项很难排除,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这个题可以看出中国是考察方向,也体现出了出题者的求真的担当精神。1943年看到这个时间点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定要记住。

  相持阶段  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

  [真题]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贾燕苓老师解析]

  50年代-一边倒

  50年代末-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末-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80年代、90年代,无敌国外交,国家利益

  1965年时间点,发展史拓展了一下,50年代一边倒: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都倒向苏联。50年代末苏联的,中苏两国从1959年开始破裂,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60年代末到70年代,尤其是在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从此之后中国的外交开始出现了缓和的局面,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建交后,外交关系一路往东延伸,也和整个西欧连成一大片。1965年这个时间正好符合一条线一大片

  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我们的原则是无敌国外交,1965年这个时间点对应着1959年这个时间点,中苏关系破裂后,我们专注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稍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真题]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加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贾燕苓老师解析]

  最后一个部分的罗马法去年考察过,从08年加入新课标的考察重点,从这个地方我们分析的时候,用语文阅读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看这个材料的时候要看到强调的点,语文阅读中,从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特殊的标点符号区分文段中出现的句子中强调的是那一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是近代大陆的法律基础,罗马法不但对罗马本身产生了影响。

  BD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不断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

  美国总统说“我们不能用死人制定的法律来统治活人,不可能成为后世的行为规范。”

  C比较难排除,同类选项的话,我们一定要排除掉,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现在所强调的都是为了维护罗马帝国。

  [真题]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贾燕苓老师解析]

  考察了大家一致预测的英国的宪政制度,1702年威廉二世去世以后,安妮的一个做法,主要说明了在当时的英国的国情。 我们去分析A选项排除选项是比较大的,一旦我们看到一个时间,我们去找和他相近的时间点,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所以A选项是不对的。B选项上来大家很有可能排除掉,因为英国1689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我们一致强调这个事件的过程,确认、确立、完成时三个不一样的状态。

  1832年共产力量开始上升,C选项内阁制的确立在1732年,英国女王推出了内阁。

  D选项,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还在实行,所以遭到破坏也不对。

  [真题]

  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贾燕苓老师解析]

  后面的这些组织,都是茶叶、石油、可可、香蕉从这些组织来看,我们去分析的时候这些从地理上遇到的时候要答初级产品,所以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卖初级产品 成立这些组织,对抗久的国际经济秩序,所以在这个时候。A主题是发达国家,材料是发展中国家,国体不对应。

  输出国的组织,发展中国家。

  [真题]

  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贾燕苓老师解析]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争霸,第一次柏林危机,D排除。C欧洲对峙应该是1955年华约出现,B平等是不符合史实的。BCD都在时间点上出现了硬伤。

  [真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参考答案](1)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

  影响:(1)积极:人口增长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2)消极: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液造成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等问题,并引发社会矛盾,激起民变,造成社会不稳定。

  答案:(2)近代学者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要有向人口较少的地区进行迁移;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实行晚婚晚育等。他们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缓解人口压力的问题,人口迁移知识暂时缓解,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兴办实业能够有效解决人口问题,但投资大,见效慢;晚婚晚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人口压力问题,但长久来看也会造成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程度提高等新的社会问题。

  [贾燕苓老师解析]

  40题主张:逐句提取 评价:一分为二

  这个地方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材料1其实难度不大,从文中画红的地方看 我们必须从题目本身出发,一句一重点,句句要总结,最大限度总结在卷面上的信息,不要揪住一个点大说特说。

  40题考察对历史的掌握及平息的能力,所以对大家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第二问考察的是近代学者环节人口压力等等主张,我们在题中把近代学者一个个找出来,康有为、严复,还不能完,有人认为、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基本是一句一提取,还是用大家语文阅读的方法去提炼,所有的评价都一分为二。

  所以整体难度不大,重点是考察同学对材料的区分和概括的能力,还有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真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贾燕苓老师解析]

  考察的角度时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很难。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构想与实践,一定从材料中找中心句,从材料中分析,可以用上英国的一些宪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来作为史料的支撑,在16年的历史试卷中,对英国的重视很突出,我们可以拟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可以从美国的角度分析。

  [真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重修《氏族志》,不限地域和民族渊源;重修的氏族只排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氏族等级以官爵高下作为氏族等级高低的新标准。

  (2)唐太宗的谱牒改革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按照官爵高低将黄石排位第一等,有利于提高皇族地位,巩固统治。 新东方在线 贾燕苓

高考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879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5671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6653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