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短评]独立学院何去何从宜尽早决断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除患癌女教师”事件持续发酵,官方调查仍在进行中,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院长陈玲也引出了不少火爆的话题。近日曾被兰州交通大学派往博文学院工作、与陈玲共事的两位博文学院前领导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对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些看法中,有两点格外惹人关注,一是直指陈玲的真实学历“肯定不是本科大学,文化程度要我看,连高中都不如”,批评其“没文化,不懂教育,没有理念”,二是为兰州交通大学感到憋屈,“我们兰州交通大学这么多年打造出来的牌子,就这么被毁了。”
博文学院院长陈玲是否伪造了学历,这点只有等待权威的调查才能下一个结论;而作为母体大学的兰州交通大学牵连进了风波之中,是否称得上背了一口黑锅,很可能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由于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原本是申请者和举办方,其邀请他者合作,难道完全不看合作方的资质和条件?既然收取了不菲的挂靠费用,在很多人眼里,独立学院出了问题,高校自身难逃其咎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判断。
然而,风波之中,兰州交通大学方面此前回应称“兰州交通大学和博文学院没什么关系,博文学院是独立学院,我们和他们在校务教学上都是分开的”似乎并非虚构。因为不仅兰州交通大学和它的独立学院如此,国内多所高校及其独立学院也概莫能外。
既是在国家相关规定之下,双方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的合作,母体大学和独立学院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又真的关系甚微,这种暧昧难明映照出的正是独立学院身份的尴尬。
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上,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获得的便是两极化的评价。赞扬者称其为“缓解财政压力、弥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创举,而反对者则认为独立学院是“有公办大学之名、少公办大学之实,有民办大学筹资渠道、缺民办大学监管机制”的“怪胎”。但无论是赞扬还是反对的一方,都不曾否认一个事实:随着民办高校名正言顺的发展,独立学院终究只是过渡期的产物。
过渡期究竟有多长?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是5年,5年之后则需要转设、回归母体高校、迁址新建,终止或停办。5年的期限至今早已过去,业界却仍在观望之中。
独立学院何去何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表现在参与博弈者太多,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地方政府与举办高校等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呈现出一种治丝益棼的状态。但现在看来,无论多么复杂,拖显然不是上策,因为越是犹豫不决,独立学院掀开的让公众惊愕的盖子只会越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是不利。
责任编辑:戴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