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吐槽读博不易:论文被拒是常态 每根头发都宝贵

博士吐槽读博不易:论文被拒是常态 每根头发都宝贵
2019年02月14日 07:55 澎湃新闻

  近日,有网友公开演员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查重率达40%,存在抄袭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层浪。

  目前,北电和北大两校均发表声明,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北电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

  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导师经历的大学教授王辉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入学考试关"、"专业学习关"、“文献开题关”、“科研实践关”、“论文写作关”等,博士学位并非能轻易拿下。

  而在采访多位在读博士或已经毕业的博士的过程中,澎湃新闻了解到,考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脱发”是博士生的普遍现象,辛苦准备的论文投递后多次被拒也是常态,从“小白”炼成博士,耗时耗体力,还要有强心脏。

  “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

  姓名:刘洋

  攻读博士时间:2018.9入学,在读博士

  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最难过的是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很难进入课题,很着急。论文的影子都看不见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延期、会不会结业。”12月12日,刚读完半学年博士的刘洋告诉澎湃新闻,项目快要结题的时候压力页会达到峰值,“导师给你安排的活儿,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完,但是你一定要干完”。

  为了完成课题,刘洋说,刚开学的时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

  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生命线。根据学院要求,刘洋需要发表三篇SCI论文才能毕业,看文献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

  “每天就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都研究什么,别人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到,然后需要你去做的。”刘洋说,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

  “坐不住冷板凳难出博士”

  姓名:邓思迪

  攻读博士时间:2018年9月入学,博士在读

  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

  2018年的12月,是邓思迪读博后最难熬的一个月,由于要提交课程结课论文,他连续熬了一个多月的夜,几乎每天都是凌晨1点半才睡。

  “虽然挺辛苦,但还是觉得有人样的,不是那种累到行尸走肉的感觉。”邓思迪自我安慰道。

  结课论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邓思迪向澎湃新闻介绍,根据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发表论文数达标,才能提交学位论文申请。

  “学位论文要求15万字以上,会查重,需要先经过学校预答辩,再送外审,再进行正式答辩,比较严格。”他说到,整体而言,“时间是相对比较紧凑的,第一学年要上课,第二个学年一开始就要开题答辩,第三个学年开学就要把15万字初稿交给老师进行修改了。好论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所以战线大概覆盖整个读博过程。”

  “如果懈怠时间比较长,那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写,整体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对来说勉强还能吃得消。”刚入学一学期,邓思迪已经有了压力,做好了长线“抗战”的准备。

  “(读博)考验板凳功夫,因为论文写作前要消化某个选题的绝大部分成果(社科类),再找准自己能下手的地儿和方向,没有时间保障是绝不可能。导师的指导是指明方向,摸索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难以出博士的。”他说道。

  其实,读博的难从考博就可见一斑。邓思迪向澎湃新闻表示,考取社科类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需要通过考试(笔试+面试),“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样,考试还是很严格的,(专业课考试)一张试卷上只有三道题,要做三个小时,(三门考试中)一旦一门不及格,就彻底凉凉了”。

  “投递论文各种被拒,很悲观”

  姓名:李强

  攻读博士时间:2012年9月-2018年3月

  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李强是论文的资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从投出去到最后发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

  “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刚开始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然后补充做了一些工作,扩展成了一篇期刊论文。”李强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写论文比较快,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十几页英文的初稿,接着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后期,和实际指导老师意见有了分歧,矛盾不断加深。

  “改了两三个月可能,终于投出去了,我就决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导老师的指导。”李强说,结果论文投出去三个月回来意见,被拒,需要修改。

  当时他一度想放弃这篇论文,过了一个暑假,经过博士生导师的中间调解,又重整旗鼓,继续修改论文两个月,再投,仍然被拒。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修改后,重新提交才总算被录用。

  “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就花了3年时间。”李强掰着指头算了算。

  论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态。跑完博士这一路,李强说:“读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创新,很多时候投递的论文各种被拒,发表不了,可能会很悲观。因此,最考验人的是毅力和心态。”

  “脱发脱得每一根都变得很宝贵”

  姓名:王严

  攻读博士学位时间:2013年9月-2018年7月

  学校:北京某知名高校环境学院

  SCI论文和毕业论文也曾是王严的拦路虎。

  “我们需要发表2篇及两篇以上的论文到SCI。”但SCI强调创新,王严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做出结果,写出来却可能会和别人的想法撞车,被评稿人贴上“没有创新性”。而当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换一个想法,重找突破点,则又会耗时很长。

  SCI论文是一个坎,毕业论文是一个更大的坑。“大论文(毕业论文)要把研究的课题、方法以及思路精炼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意义是什么,采用的什么方法,结论是什么。”王严所在的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颇高,“(大论文)写了小一年,好几万字,超过100页”。

  “当时去哪写都不舒服,写不出来。”王严表示,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很小的老图书馆才找到了写作的感觉。

  除了论文,博士期间还要求修满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课程偏难,王严说,即使开卷考试,也做起来费劲,“念了那么多年书,还觉得智商被碾压了”。

  在写论文,考试压力大时,王严也患上了博士的两大毛病——失眠和脱发。

  “压力一大头皮起疙瘩,经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给对方网头皮上抹药。掉头发也掉得好像不长了。”他苦笑,“我现在觉得每根头发都很宝贵。”

  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要过“文献关”、“实践关”等

  王辉从2003年左右开始带博士生,主要从事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考博到毕业,炼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学生考博时,就要面临层层筛选。首先是导师与考生在报考之前的沟通。

  “每位导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就我个人而言,博士首先应该有专业情怀,即热爱专业,这是最重要的,沟通就是要初步筛选具有适宜专业背景且对科研充满激情的考生。”王辉介绍,第二步就是专业考试。主要考察考生专业基础、专业外语等是否扎实。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学科的博导们都会“绞尽脑汁出题,看怎么样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专业基础水平”。

  笔试之后的面试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王辉说,创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更大的难关则是在攻读博士期间。

  “首先是文献开题关。要做好学问,就必须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王辉说自己在招硕士的时候,当面试通过后,就至少给学生一本相关专业书籍以及五六十篇专业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至少精读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学后则开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阅读,在近百篇文献阅读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而对博士生的要求则比硕士高得多。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掌握学科进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关口是科研实践关。

  “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学生就开始了针对科学假设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导师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或与学生讨论实验中产生的科学问题等。”王辉的指导毕业二十余名博士生,做得顺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别难突破的,博士毕业甚至长到7-8年。

  论文写作是博士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节。

  在王辉看来,写作这关现在不仅仅是中文的问题,还有英文的问题。

  “过去我们专业要求一篇SCI论文,现在又提高到两篇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够阅读英文文献,还要具有英文写作能力。”他说到,虽然现在对发表SCI论文还有争议,但一些经典的英文专业刊物审稿极严,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是有助益的。

  另外,一位博士要顺利毕业,最后还要完成一本在学科领域具创新性成果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由至少五位专家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博士

免费高考神器:新浪升学帮,只需输入省份、位次、预估分数,高考志愿一键智能推荐。冲、稳、保,制定专属您的分层次志愿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新浪升学帮”,就能下载哦!新浪升学帮助您轻松报志愿!

升学帮
自媒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