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教育部考试中心 > 正文




2001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http://edu.sina.com.cn 2001/03/19 11:08   教育部考试中心

  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6.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恒星。星云。星座。

  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概况。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地球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的时差;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的偏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地球上的五带。

  二、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

  2.大气的热状况

  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3.大气的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月和7月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季节变化。

  季风环流。

  4.大气降水

  水汽的凝结。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水平分布。

  5.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气团及其分类。

  锋面与天气。

  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三、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水平衡。

  2.海洋水

  海水的盐度,气候和洋流对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海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和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分布的影响。

  洋流。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陆地水

  河流的补给。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冰川的类型和分布。

  地下水的来源。含水层和隔水层。潜水。承压水。

  四、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划分依据。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地壳的化学组成和分层。

  矿物的概念。

  岩石、矿产和矿床的概念。

  地壳物质的循环。

  3.地壳运动

  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4.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与更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5.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能的利用。

  火山的构造和分类。

  地震。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7.地壳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壳的演化史。

  五、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六、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类与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

  3.水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前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生物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森林与环境。世界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保护森林,绿化祖国。

  草场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

  5.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二、能源和能源利用

  1.能源概述

  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的转换和传递。

  2.常规能源

  煤作为能源的特点。煤的分布。

  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石油资源的分布。

  水能的特点。水能的分布和利用。

  生物能的利用。

  3.新能源

  核能的特点和利用。

  太阳能的利用。

  沼气。

  4.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的前景

  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

  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世界能源问题。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1.农业概述

  农业生产的特点。

  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改革。

  2.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4.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和水产业。

  四、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工业概述

  重工业和轻工业。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分布概念。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劳动力与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3.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

  4.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949年以来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

  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

  五、人口和城市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的迁移

  国际人口的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城市化和国土开发。

  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我国城市的发展

  1949年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

  六、人类和环境

  1.环境和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世界主要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二、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二、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三、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四、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目前通航河段。

  六、海洋

  邻近海域。海洋资源。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七、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1.交通运输业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国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主要内河航道和重要河港。

  海洋运输和主要海港。

  公路、航空、邮电的发展。

  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商业

  主要的商业中心。

  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3.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我国主要的旅游地。

  八、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九、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十、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十一、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十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相关链接
2001年高考数学(理)考试说明(2001/03/19/ 11:06)
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按能力层级进行考查(2001/03/19/ 11:05)
2001年《考试说明》之文科综合:社会问题为中心(2001/03/19/ 10:10)
2001年《考试说明》之政治篇:试题难度降低(2001/03/16/ 07:27)
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题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健康专题:春天 别让忧郁沉重徘徊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组图:奥斯卡颁奖典礼明星时装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