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4日毕节座谈会
毕节地委书记对客人说过三句欢迎辞:"毕节人民欢迎你;毕节美酒陶醉你;毕节的路抖死你。"这三句话流露出毕节人的热情和苦涩。西部大开发,毕节怎么办?在深深的思考中,毕节人认识到,毕节要走出贫困,必须改善基础条件,而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则是"重中之重"――
当地的一句谚语这样描述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果然不假。昨天从大方来毕节,我们算是品味到了这句谚语的涵义。崎岖不平、弯弯曲曲的山路使我们的身体如同散了架一样痛苦,而老天爷又下起了暴雨,我们的车子只好像蜗牛一样在雷雨交加中慢慢爬行,车到毕节,已是深夜。
毕节是革命老区,早在1934年,中共贵州地下党的第一个支部就在毕节开展了革命斗争;1936年初,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毕节,在毕节建立了革命政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毕节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真理,扩大红军队伍;红军长征离开毕节时,共有5000多名优秀的毕节各族儿女参加了红军。
然而毕节又是一个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岩溶地带,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毕节地区成为典型的"人无三分银"的"干人"(穷人)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毕节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据介绍,毕节地区所辖的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五个县于1986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赫章被定为省级贫困县,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仅151元,人均占有粮食151公斤,全区1998年末的总人口644.88万人,而贫困人口就占到412.28万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毕节人同样在思索:西部大开发,毕节怎么办?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毕节地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分析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深深思考着下一步要走的棋。
"我们穷就穷在生态上",毕节行署的一位领导一语道出了毕节贫困的根源。据了解,地处长江、乌江分水岭地带的毕节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日趋严重,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毕节地委书记曾经对客人说过三句欢迎辞:"毕节人民欢迎你;毕节美酒陶醉你;毕节的路抖死你。"这三句话流露出毕节人的热情和苦涩。西部大开发,毕节怎么办?在深深的思考中,毕节人认识到,毕节要走出贫困,必须改善基础条件,而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
当地政府给我们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地处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山地面积占全地区总面积的62%,在596万亩耕地中,高原山地占了93%以上。据了解,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2752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47.4%,由此造成的恶果是:地力衰退,生产能力下降,每年流失全氮14.64万吨、全钾0.93万吨、全磷5.77万吨。1992年6月,毕节全区大雨成灾,洪水泛滥,冲毁公路17条,渠道决口70公里,损失上亿元。由于毕节地区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水的侵蚀作用,造成基岩裸露,大面积土地荒漠化、石化、沙化,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人们甚至失去了生存能力。据调查,目前全区石山、半石山已达15.33万公顷,每年还以1333-2000公顷的速度递增,严重的生态危机预示着人类的生存危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毕节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动物种类繁多。据调查,全区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蕨类植物2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6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0多种,而由于多年来对物种环境的保护不够,不少生物已大幅度减少,甚至濒于灭绝,急需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毕节的贫困,而为了生存,这种贫困又给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贫困与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毕节人的心头!
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生活在山区的一些农民依然过着较为艰苦的生活。崔建民摄
穷是生态恶化造成的,所以根治贫困也要从治理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山万壑;澄清千里乌江,再造秀美山川",针对毕节的现实,毕节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
毕节地区水电局的一位领导介绍说,毕节水资源很不丰富,人们的供水问题比较突出。解放前人们用水就十分困难,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用水更加困难,尤其是近年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全地区有30%左右的水源枯竭,25%左右的支流沟溪断流,干流洪枯比增大,尚有100万人、66万头牲畜饮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毕节市观音河小流域重点防治工程被中科院有关专家评为"世界罕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我们争取利用50年时间,将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10%以内,这样,50年后我们这里就会是山清水秀了。
毕节地区的森林覆盖已经从解放初期的45万公顷,15.1%下降到了现在的15万公顷,5.8%。全地区石漠化面积每年也在大幅度上升,这也是造成毕节地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区林业局苟局长也指出,毕节地处长江、珠江的上游地区,而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60%以上,对江河上游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势在必行。全区应该退耕还林面积为370多万亩,计划十年退耕200万亩,今年退耕5万亩,目前进展比较顺利。
毕节贫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毕节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40人,而且,现有的贫困人口又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域偏僻、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较为落后的地区,这无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由此可见,贫困的解决、生态环境的治理绝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计划生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这也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改变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痛苦的现实面前,毕节人认清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而这一切又刚刚开始,要解决好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再现毕节的秀美山川,毕节人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毕节人的话语中,我深深体味到他们的艰难,而要改变目前毕节的贫穷面貌,实现毕节地区社会经济的大飞跃,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入手,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也许这种选择是痛苦的,为此人们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但这的确是一种短痛,更是治本的办法。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