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0日到达吐鲁番
"如果再不引起高度重视,任其下去,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在吐鲁番地区工作长达30年的行署副专员蔡炳华谈起坎儿井的命运痛心疾首。养育了吐鲁番世世代代人的坎儿井的命运到底如何,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大大的"?"――
在葡萄沟人们总也忘不掉坎儿井的恩泽。李明放摄
今天上午,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后,到达了吐鲁番。其实,吐鲁番距离乌鲁木齐也不过100多公里的路程,而气温却迥然不同。尽管乌鲁木齐的气温已达到了36度左右,而吐鲁番则比乌市还要热得多。
车一开进吐鲁番盆地,人们就感觉是进了"火炉"一般。从开着空调的车上下来,大家都大吃一惊,像是进了烤箱一样,烤得难受。公路旁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干燥的沙土踩上去灼热烫脚,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气温达到了42°,而阳光下的地面温度则达到了70°左右。难怪有人说在吐鲁番可以在阳光下烤鸡蛋吃,果真不假。据介绍,吐鲁番,突厥语指"富庶丰饶的地方",素有"火洲"之称,是全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7、8三个月日平均气温达38℃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地表最高温度达82.3℃以上,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以上,因此气候干燥、水贵如油。
而此时的吐鲁番葡萄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翠绿的葡萄架上是一串串绿色珍珠般的葡萄,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让大江南北的人们熟知了吐鲁番,吐鲁番葡萄品种多达50余种,鲜葡萄年产量达40万吨,占新疆的90%以上,质量及数量均居全国之首。那么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是什么哺养了这片"葡萄世界"呢?
当地人告诉我们,千百年来哺育这片绿洲的正是条条坎儿井。吐鲁番北部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于是,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世代相沿成习。
据介绍,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公里。在新疆境内坎儿井总长度达4400公里,称得上"地下大运河"。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具有很多优点: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清凉剂";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据了解,坎儿井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雏形,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则是坎儿井的故乡,该地区现存725条坎儿井,年径流量接近3个亿立方,引水量占全地区总引水量的30%左右,日浇地近万亩,是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尤其到了冬天,雪山封冻,河流干枯,坎儿井水更成为当地人重要的生活用水。
可以说,吐鲁番的发展得益于坎儿井。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更没有吐鲁番的葡萄。坎儿井可谓是吐鲁番人民赖以繁衍的"生命源"。
烈日炎炎下,我们来到坎儿井乐园。尽管天气炎热,这里却游人如织,潺潺流水声中,人们争相挤到狭窄的井口一睹坎儿井的风采。这成为坎儿井的另一种魅力:旅游价值。据介绍,吐鲁番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余万人次,坎儿井、葡萄沟是必游之地。
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坎儿井却日渐衰减。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谈起坎儿井衰减的原因,当地人士介绍说,首先是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日益增加,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在此情况下,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其次,有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全面规划管理。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其投资少效率高,很多机井的开采缺乏当地水利部门的许可,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相比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也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仅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水。油田用水量如此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坎儿井的命运如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坎儿井确是先进的水利灌溉工程;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因此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作为"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可谓"地下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仍然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更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只要我们从宏观上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置坎儿井于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加强对其现代化改善和管理,坎儿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如果再不引起高度重视,任其下去,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谈起坎儿井的命运,在吐鲁番地区工作30多年的行署副专员蔡炳华痛心疾首。当地政府的意见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更要保护。除采取地下水补水措施、处理好油田开发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同时,有关专家还呼吁,环保部门也要加强对坎儿井水资源的监测,以便为经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使坎儿井之水长流。
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当地还组织"坎儿井研究会"对坎儿井进行日常调研,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为将坎儿井的保护依法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律条例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破坏。然而,采访中记者获悉,自然保护区至今仍无详细的规划框架,保护的范围、数量、目标尚不明朗。
望着坎儿井的涓涓溪流,站在烈日下的我顿感丝丝凉意,心中也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愿坎儿井这条哺育了吐鲁番的生命线源远流长。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